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

指萧何为汉丞相时所规定之法令制度,曹参继任汉丞相时,就按照这些既定政策治理天下。后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曹参(?——前190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县狱吏。秦末从刘邦起义,屡立战功。汉朝建立,封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侯,曾任齐相九年。协助高祖平定陈豨(xī希)、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在齐时采用盖公提出的黄、老之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大称贤相。萧何死,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办事没有什么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之法令。汉惠帝奇怪曹相国不理政事,曹参脱下帽子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思考一下:您圣明英武比汉高祖皇帝谁强?”汉惠帝说:“我怎么敢比先帝呀?”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与萧何比较哪个高明?”汉惠帝说:“您似乎不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对了。况且汉高祖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无误,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们一班朝臣谨守各自的职位,遵守原有法度而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汉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百姓歌颂曹参说:“萧何制定之法度,明白画一;曹参接替他,遵守而不改变。执行他清静无为的政策,老百姓因而安宁一统不乱。”后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出典】:

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第2029、2030、2031页:“参代何为相国(春秋、战国所设百官之长。秦、汉后为辅佐皇帝最高官职,综理全国政务。西汉初称相国,后改称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规章制度)。”“惠帝怪相国不治事,”“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垂衣拱手,意可无为而治),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jiǎng讲,平直明确)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行)其清净,民以宁一。’”

【例句】:

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二二绍兴八年九月:“经久之制,不可轻议,古者利不百不变法,卿等宜以萧规曹随为心,何忧不治。”


其他 萧、曹,萧何、曹参两人,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大臣,西汉初,先后为相。曹参继萧何后为相,对萧何创立的一套规章制度,遵循不改。语本《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一遵萧何约束。”后用以比喻按照前人成规办事。汉·扬雄《法言·渊骞》:“萧也规,曹亦随。”李轨注:“萧何规创于前如一,曹参奉随王后不失。”明·张居正《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必获同心之济。”△多用于保守方面。→因循守旧 ↔朝令夕改 标新立异革故鼎新


【词语萧规曹随】  成语:萧规曹随汉语词典:萧规曹随

猜你喜欢

  • 磔鼠治狱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张汤者,杜(即后来所称的杜陵,地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官名,多作佐吏之称),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鞭打,或用杖击)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

  • 小蛮

    源见“樊素”。泛指姬妾。宋黄庭坚《采桑子》词:“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深锁三关,不要樊姬与小蛮。”【词语小蛮】   汉语大词典:小蛮

  • 裂地

    源见“分茅列土”。借喻委派大吏割据一方土地。郭沫若《豕蹄.楚霸王自杀》:“昨天的敌人,只要肯做扶持自己的爪牙,今天便封王裂地。”【词语裂地】   汉语大词典:裂地

  • 鸣玉宴

    《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三国吴.韦昭注:“鸣玉,鸣其佩玉以相礼也。”春秋时晋定公设宴招待楚国大夫,赵简子鸣佩玉以为礼。后以“鸣玉宴”作为描写宴饮的典故。唐.李贺《

  • 髀肉复生

    又为“髀肉之叹”。由于生活安逸,大腿上赘肉复出。用来表示自叹生活安逸,思图有所作为。刘备(事迹见前“冢中枯骨”条)投奔荆州后,一连几年无争战,生活平平静静。一次他到刘表那儿,中间去厕所,看到大腿上长出

  • 江生笔

    同“江淹笔”。唐薛逢《谢西川白相公寄赐新诗书》:“徒循夫子之墙,未梦江生之笔。”

  • 吝子鹅

    源见“乞鹅炙”。指富贵而不肯接济他人。唐陆龟蒙《蔬食》诗:“孔融不要留残脍,庾悦无端吝子鹅。”

  • 随麋鹿

    源见“麋鹿群”。谓隐居避世。唐姚合《秋夕遣怀》诗:“只拟随麋鹿,悠悠过一生。”

  • 心无城府

    见“胸无城府”。明·袁宏道《寿曾太史封公七十序》:“余闻封公貌无文饰,~,鹿豕木石之辈,尔而汝之,无忤色焉。”《歧路灯》10回:“这表弟是个最好的,为人~,诸事豪爽。”【词语心无城府】  成语:心无城

  • 入神

    《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孔颖达疏:“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后多用以指一种技艺达到神妙之境。《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