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通河

大通河

①即元通惠河。源于今北京城西北玉泉山,以流经北京城东便门外大通桥而得名。《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大通河旧名通惠河,水自玉河而出,绕都城之东南,经大通桥流入高丽庄白河。”

②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大通县:“东有大通河,县以此名。”

③即今安徽铜陵县、贵池市间之大通河(长河)。《明史·地理志》:铜陵县南有大通河。《方舆纪要》卷27铜陵县:大通河在“县南四十里。出伏牛、天门诸山,汇于车桥湖,至县西南四十里大通镇,入大江”。

④亦名管埠河、临城河。即今安徽铜陵、青阳县境之长河(青通河)。《清一统志·池州府一》:临城河“在青阳县东。一名双河。其源有五,会于双河口,经峡山下,合管埠河,又西北入贵池东界,经铜陵县西南四十里之大通镇,汇诸水曰大通河,入江”。

⑤即古浩亹水。亦名閤门河。在今青海东北部。为湟水支流。《明一统志》卷37:“大通河在庄浪卫城南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西宁府》:浩亹河,“《通志》:有大通河在大通卫南五里。源出野狐山,东南流至碾白县响塘峡,行山峡中经西大通堡,东南合西宁河入黄河。即古浩亹河也”。


(1)又称浩门河、阁门河。古称浩亹川。湟水支流。在青海省东北部。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间,东南流经甘、青边境,经青海省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县等,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享堂入湟水。长508千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千米。河谷深窄,水流湍急。支流有石羊河等。1994年建成了引大(通河)入秦(王川)工程,可灌溉9万公顷荒原。沿河两岸多野生药材及野生动物。(2)见“通惠河”。


猜你喜欢

  • 西洪河

    即叶河。又名药杀河。即今中亚哈萨克斯坦锡尔河。古水名。又称药杀水、叶河、忽章河。即今中亚锡尔河。

  • 疏勒河

    古名南籍端水、苏赖河。又名 卜吉儿川、布隆古尔河。即今甘肃西部之疏勒河,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源出祁连山脉西段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西北流经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部,又北流经玉门市西合昌马河,西北

  • 土地陂

    在今河南南召县北。《方舆纪要》卷51南召县载:明正德中,农民起义首领刘三“为官军所败,走死于土地陂”。即此。在今河南省南召县东北。明正德中,刘三被官军所败,走死于此。

  • 南澳山

    在今广东南澳县南澳岛。《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府饶平县: 南澳山在 “县西南二百里大海中,去福建元钟澳口约三十余里。形如笔架,周二百余里。内三澳,曰青、曰深、曰隆,即长沙海尾。延袤三百里,田地沃饶,

  • 安多罗

    即安得悦。在今新疆民丰县东北安迪尔兰干。

  • 杂谷安抚司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威州。治所即今四川理县。清乾隆十七年(1752)废。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治今四川省理县杂谷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改置杂谷厅,二十五年改为直隶厅。

  • 北苑

    为金代皇家御园。在金中都城(今北京市)皇城北部偏西。《金史·章宗纪》 载:明昌五年(1194)四月,“幸北苑”。

  • 北楼墟

    在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 泗城府西隆州:南盘江“经州北,东南至北楼墟,冷水河合治西小水,东北流注之”。有隆林营外委驻守。

  • 万年县

    ①西汉高帝分栎阳县置,与栎阳县同城而治,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武屯乡古城村。北周明帝二年(558)移治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与长安县同为京兆郡治。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西安

  • 水塘寨

    即今云南个旧市西南元江北岸水塘。明置水塘寨土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