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婺源县

婺源县

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 置,属歙州。治所即今江西婺源县西北清华镇。天祐中移治弦高镇(即今婺源县)。《元和志》 卷28歙州: 婺源县 “以婺水绕城三面,因以为名”。宋宣和后属徽州。元元贞元年 (1295) 升为婺源州。明洪武二年 (1369) 复为县,属徽州府。民国初属安徽芜湖道。1926年直属安徽省。1934年划归江西省。


在江西省东北部,北邻安徽省,东邻浙江省。属上饶市。面积2947.5平方千米。人口33.5万。辖11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紫阳镇。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歙州休宁、饶州乐平县地置婺源县,治今县北清华,属歙州。因地近婺水(今乐安河)之源而得名婺源。《元和郡县志》歙州婺源县:“以婺水绕城三面,因以为名。”天复元年(901年)迁治弦高镇(今紫阳镇)。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属徽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州,属徽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属徽州府。1912年隶安徽省皖南道。1914年属芜湖道。1927年直属安徽省。1934年划入江西省,1947年复划回安徽省。1949年又划入江西省,先后属乐平、浮梁专区。1952年属上饶专区,1970年属上饶地区,2000年属上饶市。地处黄山和天目山余脉西段,源于境北的乐安河至境南后向西入德兴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小麦、大豆、油菜籽、芝麻等,为全国绿茶基地县和省蚕茧生产重点县。“婺绿”为茶中上品,特产荷包红鲤鱼、江湾雪梨及龙尾砚(歙砚)、徽墨。工业有制茶、电力、采矿、水泥、茶叶机械、酿酒、纺织器材、食品、制砚等。有江西省茶叶专科学校。县城设有茶叶市场。有白景、溪婺、婺沱等公路。纪念地有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名胜古迹有灵岩溶洞群、吴楚分源碑、彩虹桥、龙天塔、理坑明清建筑群、延村清代建筑群等。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和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天文学家齐彦槐,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的故乡。


猜你喜欢

  • 青龙寺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郊铁炉庙村之北。原名灵感寺,建于隋开皇二年 (582)。唐初废。龙朔二年 (662) 为观音寺,景云二年 (711) 改名青龙寺,会昌五年 (845) 易名护国寺。是当时最著名的寺院

  • 通远市

    又称北市。隋东都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洛水之北。《大业杂记》 载:通远市 “东合漕渠,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

  • 高句丽国

    亦作句骊、句丽或高丽。西汉末朱蒙建国,都国内城 (今吉林集安市城东)。辖境相当今辽宁浑河上游以东,朝鲜狼林山以西,南到朝鲜清川江一带。东汉建安十四年 (209) 迁都丸都城 (今吉林集安市境)。4世纪

  • 小山堡

    在今湖南蓝山县西一里。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 都云 (雲) 州

    五代楚置,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后废。

  • 铜江河

    即今四川宝兴县西南宝兴河。清咸丰 《天全州志》 卷1: 铜江河 “一名沫水。源从木坪尧碛而来,入州北灵鹫山,下过金波崖,至三江口合流,总汇于多功峡,合和夷二水”。

  • 良泉县

    北齐置,属离石郡。治所在今山西方山县南三十五里南村。隋大业三年(607)改名方山县。古县名。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治今山西省吕梁市东北峪口镇南村。属离石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徙治方山,改名方

  • 清平县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贝丘县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南康庄南。隋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博州。北宋初属大名府。元丰中河决,徙治明灵砦 (今高唐县西南清平)。元属德州

  • 海安千户所

    ①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温州卫。在今浙江瑞安市东北海安乡。清废。②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置,属雷州卫。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县东南二十里海安镇。天顺中徐闻县尝迁治于此。清改为海安营。明洪

  • 蒙泽

    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二十二里故蒙城一带。《左传》: 庄公十二年 (前682) 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杜注: “宋地。梁国有蒙县。” 《水经·获水注》: 获水 “东南流径蒙泽”。宋以后湮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