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宝应县

宝应县

唐上元三年 (762) 改安宜县置,属楚州。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旧唐书·地理志》 载: “肃宗上元三年建已月,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因改元宝应,仍改安宜为宝应。” 南宋宝庆三年 (1227) 升为宝应州,不久改宝应军。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置安宜府,二十年 (1283) 复改宝应县,属高邮府。明属扬州府高邮州。清属扬州府。民国初属江苏淮扬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


在江苏省中部、京杭运河东岸。属扬州市。面积 1467.5 平方千米。人口91.9万。辖14镇、2乡。县人民政府驻安宜镇。南朝齐置安宜县,治今县西南。属阳平郡。以县治临近安宜溪而名。唐初迁治白田(现址)。唐上元三年(762年),因献“定国宝玉”十三枚,改年号为宝应,遂改县名安宜为宝应,治今址。《旧唐书·地理志》:“肃宗上元三年建巳月,于此县得定国宝玉十三枚,因改元宝应,仍改安宜为宝应。”南宋升宝应为州、军。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置安宜府,二十年府废仍名宝应县,属高邮府。明属高邮州。清属扬州府。1914年属淮扬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3年5月始属苏中一专署,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二专署。1948年12月以后,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泰州、扬州专区。1960年析白马湖、宝应湖、大汕子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属扬州市。地处黄淮平原,属苏北里下河碟形洼地,地势西高东低。以京杭运河为界,运西属高宝湖地区,运东属东荡圩区。有宝应湖、射阳湖、广洋湖、獐狮荡等湖荡。宝射河、大溪河、营沙河、朱马河、大三王河等流经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小麦、棉花、油菜籽为主,并产蚕茧。盛产水产品,特产荷藕、慈菇等,荷藕产量为全国之冠。有机械、电子、纺织、建材、食品、汽车、电机、橡胶、塑料等工业。京沪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纵贯南北。宝建、宝金公路横穿东西。京杭运河、宝射河等航道连接淮阴、镇江、兴化、盐城、建湖等航线。名胜古迹有八宝亭、纵棹园、汉射阳故城遗址、九里—千墩汉墓群、抗倭战场遗址等。纪念地有宝应县烈士陵园、曹甸烈士陵园等。


猜你喜欢

  • 鱼流山

    在今广西邕宁县东。《舆地纪胜》 卷113横州: 鱼流山 “在永定县西六十里。中有溪,每至水潦泛涨,水流甚急,鱼自溪顺流而下”。

  • 兴西郡

    即石山郡。治所在方义县(今四川遂宁市)。唐杜佑《通典》卷157遂州:“后周置遂州及兴西郡。”

  • 苎溪

    ①在今福建同安县西。《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苎溪“在县西三十里。出莲花峰,东南流。县南有小同溪,出南安县南界洪岩山流合焉,又南入海”。明正统元年(1436)置巡司于此。②即今四川万县市之苎溪河(朱溪

  • 延陵县

    ①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即今山西天镇县北新平堡。东汉废。②西晋太康二年(281)析曲阿县延陵乡置,属毗陵郡。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市西南三十五里延陵镇。隋开皇九年(589)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属江都郡。

  • 思安砦

    北宋置,属大邑县。在今四川大邑县西五十里。盛产茶,曰思安茶场。元废。

  • 一作邰。商周时国。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左传》: 昭公九年 (前533),“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 我自夏以后,稷、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即“邰(1)”。

  • 苏勒河

    即疏勒河。在今甘肃西北部。

  • 伏虞山

    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南。《舆地纪胜》卷188蓬州:伏虞山,“《元和郡县志》:在伏虞县东南六十五里。甚险,夷僚被征讨,即入此山中也”。隋伏虞县以此名。

  • 夏台 (臺)

    一名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市南。《史记· 夏本纪》: 桀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桀谓人曰: “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 《索隐》: “狱名。夏曰均台。皇甫谥曰: ‘地在阳翟。’ 是也。”

  • 大鳌岭

    一作大鳌山。别名游山。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8太平县“尚书山”条下:“又西南十里为大鳌岭,高二百丈,亘三十里。别名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