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第一楼
又名禁钟楼。在今广东广州市惠福西路北侧五仙观内大殿后面的坡山顶上。始建于明洪武七年 (1374)。高17.45米。楼基用红砂岩砌筑高大方台,中开拱形门洞,前后贯通。上为重檐歇山瓦顶,上悬 “岭南第一楼” 匾额。中悬青铜大钟,钟下以方形竖井下通门洞,为建楼时起吊大钟之预留洞口,据云可使钟声形成共鸣,声闻十里。钟高3.04米,口径2.1米,重约5000公斤,铸于明洪武十一年 (1378)。因击钟为夜禁信号,故曰大禁钟。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古钟。
又名禁钟楼。在今广东广州市惠福西路北侧五仙观内大殿后面的坡山顶上。始建于明洪武七年 (1374)。高17.45米。楼基用红砂岩砌筑高大方台,中开拱形门洞,前后贯通。上为重檐歇山瓦顶,上悬 “岭南第一楼” 匾额。中悬青铜大钟,钟下以方形竖井下通门洞,为建楼时起吊大钟之预留洞口,据云可使钟声形成共鸣,声闻十里。钟高3.04米,口径2.1米,重约5000公斤,铸于明洪武十一年 (1378)。因击钟为夜禁信号,故曰大禁钟。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古钟。
唐武德元年 (618) 析梁泉县置,属凤州。治所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东北六十里。宝历元年(825) 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析梁泉县置,治今陕西省凤县东北。属凤州。宝历元年(825年)废。县境
1927年由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6区析置,属云南普洱道。治倚邦 (今云南勐腊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倚邦街)。1929年撤销,并入镇越县。旧县名。1927年置,治倚邦(今云南勐腊县勐腊镇西北倚邦街)。1929
即嗹马国。清人对今丹麦王国的别译。清初来华贸易,粤人称为黄旗国。清人舆地史书中或称但国、大尼国、丁抹,皆同名异译。亦有称苏尼祭、吝因、盈利马禄加者。《清史稿·邦交志》 称 “丹墨即嗹马”。
在今河北抚宁县西十里。《明一统志》 卷5永平府: 兔耳山 “双峰尖耸,状类兔耳”。因名。《金史·太宗纪》: 天会元年 (1123),张觉据平州归宋,金将 “阇母及张觉战于兔耳山,阇母败绩”。即此。古山
①在今湖南临武县东北。《方舆纪要》卷80临武县:长江水“源出东山,北流入桂阳州境,合于舂陵水”。②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之安宁河。《元和志》卷32台登县:“长江水本名孙水,出县西北。”
亦作丁灵、丁零。秦、汉时北方部落。在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单于时,“北服浑庾、屈射、丁零”。西汉武帝时,匈奴单于封卫律为丁灵王。《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前100),武出使匈
在今湖北潜江市北。《方舆纪要》卷77潜江县:白洑驿“在县北。明初置驿于此。万历九年革”。
在今浙江龙泉市东南跶石岭村。《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北岩寨“在县东十里汰石岭上”。
①东晋孝武帝时置,属东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江安县。其后曾迁今江安县西。《宋书·州郡志》: “綿水令,何志晋孝武立。” 《旧唐书·地理志》 绵水县: “当绵水入江之口”,因以为名。南朝梁属泸州。隋大业三
清置,属五台县。即今山西五台县东北三十里豆村镇。《清一统志·代州》: 顺治六年(1649),宣府总兵李延寿破姜瓖,“夜骤马窦村” 即此。在陕西省富平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47平方千米。人口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