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李庄镇

李庄镇

即今四川宜宾市东六十里李庄镇。清嘉庆《南溪县志》卷3:李庄镇“在县西南七十里”。民国《南溪县志》卷1:李庄镇“宋以前县治,地滨大江,又当叙南孔道。故商业繁盛,居民千余家,与宜宾交通极便”。抗日战争期间,史语所及同济大学迁此。


(1)在安徽省砀山县东部14公里。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5.2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人口 3870。以李庄自然村为名。1961年设李庄公社,1980年改区,1988年置镇。为县城东部粮、棉和水果集散地。有砖瓦、轧花、织布、针织、水泥、农机等厂。陇海铁路经此并设站。徐商公路经镇北,有支线南接砀萧、砀永公路。(2)在山东省惠民县南部,东临黄河大堤。面积101.7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人口 8000。明洪武年间,李姓始祖迁此立村,名李家庄,简称李庄。1950年为惠民县第十二区,1955年名李庄区。1958年至1968年曾先后名李庄乡、李庄公社、李庄区。1971年复名李庄公社,1984年为李庄镇。2001年申桥镇并入。黄河、徒骇河流经。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有地毯、织布、橡胶、皮革等厂。车马挽具为传统的手工艺品。滨郑公路经此。(3)在山东省郯城县南部。面积73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人口1万。本名太平庄,据《沂州府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因李姓兴旺,改名李家庄,简称李庄。1948年归临沭县。1956年划归郯城县,为李庄区。1958年成立李庄公社,1984年置镇。主产小麦、玉米。有农机修理、面粉加工、皮肥化工、铁木加工、建材等厂。205国道、曹李公路经此。(4)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东部。面积11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人口 6000。镇以驻地名,以姓氏得名。1949年为李庄镇。1992年文化、麦坝二乡并入。产油菜籽、花生、甘蔗等。有磷矿、石材。有磷肥、酿酒、农机修配、制糖、机械、纸袋等厂。历为宜宾东部水路门户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公路接宜长公路。长江通机动船。抗日战争期间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曾迁此。石牛山有明建旋螺殿。


猜你喜欢

  • 涠洲山

    在今广西北海市南大海中之涠洲岛。《方舆纪要》 卷104遂溪县 “螺冈山” 条内: “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有涠洲山,中有三池。旧产珠。《志》 云:山团围皆海,周七十余里,内有八村,人多田少,皆以产珠为生。一

  • 杜田河

    亦作渡田河。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北、龙川县东北之寻邬水。《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杜田河“在县北。《志》云:水自安远寻邬保东流百五十余里,复折而西流,名曰赤水渡。又西南流入龙川县界,为河明潭,下流注于东

  • 温圉水

    又作媪围水。即今甘肃皋兰县附近黄河河段。《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 (439),魏议征凉州,李顺称,“自温圉水以西至姑臧,地皆枯石,绝无水草”。即此。

  • 邬家桥镇

    即今上海市奉贤县西北十四里邬桥镇。清光绪《奉贤县志》卷1:邬家桥市“傍沙冈,与大浦近”。

  • 阿旁部

    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在今云南大关县南部。

  • 葫芦泉

    在今甘肃环县西。《宋史·范仲淹传》:北宋天圣年间,“明珠、灭臧劲兵数万,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上言曰: ‘二族道险,不可攻,……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可无

  • 祖居县

    北魏置,属陇东郡。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附近。后废。

  • 大坡山

    在今湖北阳新县东。《方舆纪要》卷76兴国州“三角山”条下:“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清一统志·武昌府一》 大坡山“《州志》:东坡谪黄州

  • 遮阳堡

    亦作遮羊堡。北宋熙宁七年 (1074) 置,属岷州。在今甘肃岷县东北一百里。《方舆纪要》 卷60: “以遮阳山而名。”

  • 田牌镇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南二十里。明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