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

在今甘肃武威市城东南隅。据庙内 《凉州卫儒学记》 碑记载,始建于明正统二年 (1437),后经重修扩建。由东西两组建筑构成。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后有尊经阁。东以文昌祠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宽、进深均为三间。殿内桁下墨书 “大明正统”、“三年肇建”,脊桁下墨书 “大清顺治重修”。尊经阁上下两层,均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清康熙 《重修文庙碑记》 有重修尊经阁高基瓴脊的记载。庙内碑石林立,其中西夏碑尤为著名。


在甘肃省武威市区东南隅。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后经重修扩建。坐北向南,由东西两组建筑构成。南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总面积1.53万平方米。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为棂星门、戟门。东以文昌祠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祠宇、庑殿对称。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宽3间,进深3间,周围绕以回廊,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顶,高台基,前有月台。殿内桁下墨书“大明正统”、“三年肇建”,脊桁下墨书“大清顺治重修”。尊经阁,重檐歇山顶,高台基,平面呈方形,上下两层均面宽3间,进深2间。清康熙《重修文庙碑记》有重修尊经阁高基瓴脊的记载。庙内古柏蓊郁,碑石林立,其中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立《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又称西夏碑,尤为著名。文庙和西夏碑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羊状寨

    北宋置,属清湘县。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

  • 郃阳

    一作合阳。战国魏地,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史记·魏世家》: 文侯 “筑合阳”。即此。汉时置郃阳县。即“合阳”。

  • 连州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属清远卫。治所在今广东连州市。

  • 谷城山

    ①一名黄山。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东北五里。《山海经·中山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史记·留侯世家》:黄石公与张子房相期,“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 城头山

    即临嶂山。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蔡甸区东。《宋史·地理志》 德安府: “咸淳中,徙治汉阳城头山。”

  • 涢州

    建置不详。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涢水流域。北周天和二年 (567) 废入唐州。

  • 析州

    即淅州。唐武德二年 (619) 置,治所在内乡县 (今河南西峡县)。贞观八年 (634) 废。北魏置,治析阳郡(治今河南省西峡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西峡、内乡县一带。永安初改置淅州。

  • 井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井陉县(今河北井陉县西北)。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贞观十七年(643)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井陉县(今河北井陉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井陉县

  • 汉丰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置,属固陵郡。治所在今四川开县南二里。《寰宇记》卷137开州开江县:蜀先主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三国蜀汉属巴东郡。西晋废,后复置。北周武帝时改为永宁县。古县名。东

  • 屯溪市

    1949年5月由休宁县析置,属皖南行署区。治屯溪镇(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1949年5月至7月为行署驻地。1987年11月撤销,并入黄山市。旧市名。1949年5月解放后,由休宁县屯溪镇改置。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