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州
①元至元十一年(1274)置,属大理路。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至元十五年(1278)升为府。
②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属会川路。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北五里老街乡。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永昌县。二十四年(1391)复改为永昌州。二十七年(1394)废。
(1)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治今云南省保山市。属大理路。辖境相当今云南省保山、永平等市县一带。十五年升为永昌府。(2)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治今四川省会理县西北。属会川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废。
①元至元十一年(1274)置,属大理路。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至元十五年(1278)升为府。
②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属会川路。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北五里老街乡。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永昌县。二十四年(1391)复改为永昌州。二十七年(1394)废。
(1)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治今云南省保山市。属大理路。辖境相当今云南省保山、永平等市县一带。十五年升为永昌府。(2)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治今四川省会理县西北。属会川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废。
西汉宣帝刘洵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韦曲镇)东北十五里甘寨村北。《汉书·元帝纪》:“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陵。”《三辅黄图》卷6:“宣帝杜陵,在长安城南五十里。帝在民间时,好游鄠、杜间,故葬
①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因郪江水为名。《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 (217),“盗贼马泰、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南高堰乡。清设把总驻守。
即今甘肃康县南岸门口镇。1944—1957年康县曾迁治于此。民国张维 《甘肃省县总分图》 武都县图,东有岸门口镇。
在今湖南攸县东北。明、清置巡司于此。
1946年8月陕甘宁边区由山阳、商南二县析置,治所在竹林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竹林关)。1948年8月裁撤。旧县名。豫西解放区设。1946年由山阳、商南两县及丹凤县部分地区析置,治今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
即今云南西畴县治西洒镇。清乾隆时设西洒塘。彝语“西洒”意为水响的地方。1920年为西畴县治。
亦作兰麻镇。明置,属永福县。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南四十里。有巡司驻此。
1949年3月当地解放后置,属河北省。治所即今秦皇岛市。《方舆纪要》 卷17抚宁县: “秦皇岛在 (山海) 关西南二十五里。四面皆水,岛居其中。相传秦始皇曾驻跸于此。”在河北省东北部,北靠燕山,东临渤
在今甘肃敦煌市南十里鸣沙山麓。《清一统志·安西州》:月牙泉“南邻党河,渊渟澄澈,映月无尘,环以流沙, 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沙掩盖”。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在甘肃省敦煌市区南7千米鸣沙山北麓。泉呈月牙形,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