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莱芜县

莱芜县

①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南博山城东五十五里城子村。西晋废。《水经·淄水注》: 淄水 “东北流径莱芜谷,屈而西北流,径其县故城南。《从征记》 曰: 城在莱芜谷……旧说云: 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②唐长安四年 (704) 置,属兖州。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八十里文字城。《元和志》 卷10莱芜县: “齐灵公灭莱,莱人流播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元和十五年 (820) 省入乾封县。大和元年(827) 复置。北宋属袭庆府。金改属泰安州,移治今莱芜市。明洪武初属济南府,二年 (1369) 改属泰安州。清属泰安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5年改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7年初在此发生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部之莱芜战役。1983年改设莱芜市。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南城子村。相传春秋齐灵公灭莱,莱民流播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属泰山郡。晋不改。南朝宋废。(2)古旧县名。武周长安四年(704年)置,治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南文字村。属兖州。后废。寻复置。北宋末属袭庆府。金移治今市。金、元、明属泰安州,清属泰安府。抗日战争期间曾分设莱芜、博莱、新甫三县。1983年撤销,改设莱芜市。


猜你喜欢

  • 姜维镇

    唐置,为军镇,属维州。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境。《舆地纪胜》 卷148威州: 姜维城“自州南一十里,上有一门,唐武德七年置州之所也”。

  • 角陵山

    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隋书·地理志》京山县:“有角陵山、京山。”南齐置角陵县以此名。

  • 蓬多城

    即今西藏林周县驻地旁多。《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 蓬多城 “在喇萨东北一百七十里”。藏语意为 “普央岗钦” 山的岔口。1960年与林周宗合并设林周县。又作盆多城。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林周县

  • 赵旗屯

    即今安徽涡阳县西北赵屯乡。民国 《涡阳风土记》 卷2: “赵旗屯集属赵旗屯堡,西北二十五里。”

  • 郭家沟

    在今山西灵石县南。《明史·聂豹传》:“豹令富民出钱,罪疑者赎,得万余金,修郭家沟、冷泉、灵石诸关隘。”

  • 仆射洲

    在今湖南长沙市西湘江中。《新五代史·楚世家·马殷传 (附《希广传》)》:“彦瑫败希萼于仆射洲。”即此。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中。《资治通鉴》:五代汉乾祐二年(949年),楚朗州节度使马希萼自朗州攻其弟希

  • 献州

    金天德三年 (1151) 改寿州置,治所在乐寿县 (今河北献县)。乾隆 《河间府新志》 卷2: “以其为汉河间献王封国,献陵在焉,故特名其州曰献。”辖境相当今河北献县、交河等县地。蒙古至元二年(126

  • 白浮堰

    在今北京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1昌平州“白浮山”条:“《志》云,白浮堰在州东南十五里,起白浮村,至府西北三十五里之青龙桥,延袤五十余里。元至元中,郭守敬引白浮山诸水西折而南,经府西三十里之瓮山泊,流

  • 玄岳

    即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七里。《水经·㶟水注》:崞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

  • 青泥

    在今湖北钟祥市东。《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安十七年 (212),“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即此。《寰宇记》 卷144长寿县: 青泥池 “即三国时乐进与关公相拒之所。 亦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