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洲桥

黄洲桥

在今江西崇仁县城东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崇仁县: 黄洲桥 “在县治东南。宋嘉祐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祐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及明朝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


在江西省崇仁县。崇仁河横贯县中,将县城一分为二,黄洲桥又将两半连结起来。唐时,“于河上编竹为杠,鱼贯而渡,水溢则漂坏,水疲时复葺理用”。北宋嘉祐年间改为浮桥,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并在桥面上建屋40余楹,桥两端设门启闭。文天祥题写“黄洲桥”三字。元、明两代,屡坏屡修,并以捐资的豪绅名改称德平桥、天启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石桥几乎毁坏殆尽,遂代之以浮桥。富绅谢廷恩捐资重修,并借鉴临川文昌桥的经验,清河基,将桥墩建在岩石上,又采用当时的先进建筑技术,加以改进。“自墩脚砌至梁眼有14层,出水小花墩繇梁眼,上至边石,以24层为率……墩前加金钢雁翅一座,以杀水势”。桥长139米,十分牢固。民国时期,一度改名中正桥。1965年扩建为八墩九孔的钢筋水泥大桥,桥面加宽至10米,两边增辟人行道,并装置了桥栏和吊灯。1969年特大洪水冲损桥墩,后又修复。


猜你喜欢

  • 武连县

    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武功县置,属安都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八十里武连镇南五里。隋属普安郡。大业九年 (613) 移治今武连镇。唐武德初属始州。先天二年 (713) 属剑州。天宝初属普安郡。

  • 石门戍

    ①西魏置,在今甘肃临夏县南。《水经·河水注》:“漓水又东北径石门口,山高险峻绝,对岸若门,故峡得厥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周书·李贤传》:“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即此。②唐置,属荣经县

  • 三门海

    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东莞县:三门海在“县西南六十里海中,有三洲,潮自东南来,至此分为三道,既而复合,因曰三门。《旧志》,县境海道之备,有南头、屯门、鸡栖、佛堂门、十字门、冷水

  • 岱岳 (嶽)

    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淮南子·墜形训》: “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

  • 梁田陂

    在今陕西华县西三十里。《资治通鉴》: 唐中和三年 (883),“李克用进军乾坑,与河中、易定、忠武军合; 尚让等将十五万众屯于梁田陂”。即此。胡三省注: “ 《旧书》 作 ‘良天陂’,在成店西三十里。

  • 自忠县

    1944年8月鄂豫皖抗日根据地由宜城县改名,属湖北省。治所即今湖北宜城市。为纪念抗日爱国高级将领张自忠而命名。1940年张自忠阻击侵华日军,于县东北新街乡南瓜店壮烈捐躯。1949年2月复名宜城县。旧县

  • 石竹山

    在今福建福清市西。《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皆作竹山。《方舆胜览》卷10福州:石竹山“在福清县南一里,有林真君玄光炼丹于此”。《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福清县:石竹山在“县西二十四里,山多竹树,青葱插天

  • 上洞江

    在今福建福州市南。《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上洞江在马头江北岸,南岸又有下洞江。”

  • 抚顺千户所

    明洪武间置,属沈阳中卫。治所在抚顺城(今辽宁抚顺市旧抚顺城)。《明史·地理志》沈阳中卫:“东北有抚顺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清初废。

  • 白泉河

    即今湖北广水市东。《舆地纪胜》卷83随州:白泉河“在应山县东三十里。源出八十母山,悬流而下入涢”。《方舆纪要》卷77应山县:白泉河“自孔山悬流而下,流入于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