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学录

学录

官名。宋朝始置。仁宗时为太学职事之一,选差学生充任。神宗熙宁(1068—1077)末,改由命官充任,仍参用学生。命官正九品,掌协助学正执行学规,参预考核学生之事。元沿宋制,设于各路儒学及医学。地位低于教授及学正。选用任满并经考核合格的直学士充任。任满后考察所作文章,合格者可升学学正式山长。路医学亦设此职。明朝改置为国子监属官,从九品,与助教、学正分掌国子监六堂教务,并讲说经义文字。明初于国子学置,洪武十五年(1382)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定制三人,中都国子监亦置三人。二十四年改中都国子监一人。二十六年罢中都国子监,仅存国子监三人。建文(1399—1402)中革。成祖即位,复置。永乐元年(1403)于北京国子监置一人,后增至七人,万历九年(1581)革一人,增设不常。清朝定为国子监六堂中崇志、广业二堂职官。顺治元年(1644)始设。初从九品,乾隆元年(1736)升正八品。掌经理南学事宜。


官名。宋代国子监设学录,与学正共掌学规。见《宋史·职官五·国子监》。元代国子监也设学录,掌督习课业;路学也设学录。见《元史·百官三·国子监》、《元史·百官七·儒学》。明代国子监置学录七人,从九品,掌六堂训诲。见《明史·职官二·国子监》。清代国子监也置学录,与学正共掌南学事。见《清史稿·职官二·国子监》。

猜你喜欢

  • 录事司

    官署名。金、元均置。管理城市民政。金置于诸府、节镇所在地,录事秩正八品。元置于路、府所在地,录事秩正八品。官署名。金置于诸府与节镇,掌同警巡使。设录事一人,秩正八品;判官一人,秩正九品;下设司吏,户一

  • 司鼓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鼓人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掌祭祀、军旅、乐舞中的各种鼓手及其演奏,下设司鼓下士以佐

  • 建义将军

    官名。东汉置,三国蜀、十六国后赵,西秦及北魏亦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职员令未载,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定为四品。杂号将军名,东汉置,三国蜀、十六国、后赵、西秦、北魏等沿置。掌帅兵征伐。

  • 称海宣慰司

    官署名。元朝置。置司于称海(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布多东),设于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隶岭北行省。分管行省西境屯军。英宗至治三年(1323)罢,改立屯田总管府。后复置。

  • 十九路

    政区名。金袭辽五京道之制置为五京路,又置十四总管府,各辖一路,共为十九路:(1) 上京路,治所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统会宁府,肇、隆(故辽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信三州,并有附路五

  • 旧指皇帝颁布的诏令。如圣谕、谕旨、上谕等。清代凡皇帝主动发布的指示性命令称谕,根据臣工的请示报告而发布的答复性指示称旨。参见“上谕”。

  • 客将军

    官名。战国魏置。对别国人在本国任将军职务者以客礼相待,故称。《战国策·赵策三》: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鲍彪注: “称客,则衍他国人仕魏也。”任用外国人做将军称客将军,且以客礼待之。将军掌帅

  • 大阍

    官名。又称“阍”或“阍人”。春秋置。典守城门。 多以受刖刑者充任。 《左传·庄公十九年》“(鬻拳)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谓之大伯。”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守城门之官。《左传·庄公十九年》记鬻拳自刖

  • 水陆都巡检使

    官名。南宋置,掌巡逻稽察之事。

  • 治民长

    官名。北魏初置。《魏书·奚牧传》:“太祖录先帝旧臣,又以牧告(刘)显之功,拜为治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