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教育部

教育部

民国置,为中央行政机关之一。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改其为大学院,十七年又改称教育部,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务。下设总务、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五司及编审处。设长官部长一人,政务次长一人、常务次长一人。


官署名。清末有学部,南京临时政府改设教育部,管理教育、学艺及历象事务,监督所辖官署、学校,统辖学士、教员。以总长、次长为正副长官,下设参事二至四人,秘书长一人,部内分司未见记载。北洋政府沿置,职掌同上,部内除总务厅外分设普通教育、专门教育、社会教育三司。设总长、次长、参事,厅长一人,司长三人,佥事、主事若干人,此外有视学十六人,技正二人,技士八人。部的直辖机关有中央观象台、编译馆与中央学会。国民党政府成立之初曾设大学院以代教育部,旋仍改为教育部,属行政院,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务。初期设总务、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五司及编审处;直辖机关有大学委员会、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等;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十二月修正公布的《教育部组织法》,分普通教育司为中等教育、国民教育两司,共为六司。设部长一人,综理部务;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各一人,辅助部长处理部务;参事三至五人,撰拟审核本部的法案、命令;秘书六至八人,分掌部务会议及长官交办事项;司长六人,分掌各司事务;科长十八至二十四人,科员一百至一百四十人,承长官之命,分理各科事务。督学八至十六人,视察员十六至二十四人,技士二至四人,会计长一人,统计主任一人,分掌各项事务;如因事务上之必要并得酌用雇员。部的直辖机关有各国立大学、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及学术审议委员会等,并设置了许多教育委员会:如医学教育委员会、史地教育委员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农业教育委员会、工业教育委员会等,均由各学科的专家组成,其建议可供教育部采择施行;还有训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委员会、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特种教育委员会等,都是对于某种教育问题担任设计工作的。

猜你喜欢

  • 官制用语。即以本官兼任、兼行或兼领其他官职。两汉常行其制,如张安世为车骑将军兼光禄勋。南北朝时凡祭祀、奉使等临时委官代行某职,皆曰兼某职,或于正式任命某职之前,先授予兼某职之名义,意即试某职。唐朝,职

  • 东西上閤门副使

    东上閤门副使与西上閤门副使合称。

  • 神使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增设之朝上职官。天历庚申十年(1860)始设。位高于六部官,以天王最亲信者为之。职掌未详。官名。太平天国后期设置。最早见于辛酉十一年(公元1861年)四月《天王眼见天日主乾坤诏》,诏

  • 左右武候府

    官署名。隋开皇中置,“设大将军各一人,掌车驾出先驱后殿,昼夜巡察。执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宜;巡狩师田,则掌其营禁。所属有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等曹参军,法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军三人。此外又有司辰

  • 详议官

    官名。①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 审刑院置,与知审刑院共同详复大理寺所断案牍,写出奏章,上于皇帝。后定员六人,以朝官充任。不限在职年月,其阶官但及三年,即引对迁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随审刑院

  • 二著

    官名合称。即著作郎与著作佐郎。参见“二史”。指著作郎和著作佐郎。《宋史·职官三》:“郎曹阙员……则自二著躐升二史。”《宋史·职官四·秘书省》:“其属有五: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历。”

  • 南京都统军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统领南京部分兵马,亦领有民户,为辽重要军事机构。又称“燕京统军司”。

  • 京通十三仓监督

    官名。清代于京城建有禄米仓、南新仓、旧太仓、海运仓、北新仓、富新仓、兴平仓、太平仓、储济仓、本裕仓、丰盖仓等十一仓;于通州建有中仓、西仓二仓。统称为京通十三仓。各省运到京城的漕粮、按种类或支放用途分存

  • 副司弓

    官名。又称署司弓。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毡库之属官。协掌备弓处事。初名弓匠委署固山达,额设五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是称。四十四年定为八品职衔。光绪三十年(1904)省一人。

  • 咸州路都统司

    官署名。统领本路军兵。金初设于咸州路。设都统、副都统领司事。参见“都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