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

辽代佛塔。俗称白塔。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具体建筑年代史籍无载,亦无碑铭可考。《归绥县志》称,传辽圣宗时(982—1031年在位)建。一说辽道宗(1055—1101年在位)时崇尚佛教,各地大兴佛寺、佛塔,华严宗甚为流行,故应建于道宗即位以后。金大定二年(1162)重修。塔高约40米,八角七层,呈楼阁形。用直纹砖和方砖建造,以石灰灌注。基台作莲花形,第一层南门上有石额一方,篆刻“万部华严经塔”6字。一、二层各面皆有菩萨、天王、力士等雕像,形态各异。三层以上塔身外壁皆素面。各层各面均分设门窗。各组斗拱各不相同,灵巧多变。整体庄严、雄伟。一层内壁嵌有石碑11方(现仅存6方),刻有汉文碑铭,为金时重修时所立,记、款部分失窃,所余碑文记捐助者人名、村名、族名等,有“完颜”、“蒲察”、“谋克”等名称。据塔名,应作藏经用,塔内所藏之物今已不存。各层内壁上留有金、元、明及以后各代游人以汉文、藏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蒙古文等书写的题记。塔下原有寺、城及石香亭一座。今仅存城墙遗址,周围约10里,为辽、金时的古丰州城。寺名为“宣教寺”(一说为大明寺)。经塔及历代题记对研究辽金时的建筑艺术、佛教文化、历史沿革、民族迁徙、社会生活和古文字等均有较高学术价值。解放后,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派专人管理。1986年重新修缮,作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向国内外开放。

猜你喜欢

  • 广惠寺北山五族

    藏族部落名。亦称门源北山五族或上五族,五族指兴马族(藏语称夏吾乃尔部落)、那楞族(藏语称尔克腾部落)、向化族(藏语称阿布藏部落)、归化族(藏语称班固部落)、新顺族(藏语称华热加多部落)。驻牧地界东起门

  • 怀庆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中书省。治所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县)。太祖八年(1213),蒙古军取金怀州、孟州。太宗四年(1232),改怀孟州。宪宗六年(1256),划为忽必烈(世祖)分地,置总管府。后改怀孟路。中

  • 扬州回回堂

    中国伊斯兰教古墓群。在江苏扬州市东关运河东岸。初建于南宋末,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撒敢达等于南宋来扬州传教,逝世后所修墓园。后元代捏古柏、明代马哈谟德、展马陆丁、法纳等回回人、及明

  • 陈六

    见“萧孝穆”(1994页)“耶律庶成”(1320页)。

  • 布壮

    壮族自称,意为“壮人”、“壮家”、“壮族”。详见“壮族”(888页)。

  • 慢?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辽世,共置十二宫,慢��为太祖※弘义宫下之一瓦里。应天太后※长宁宫、承天太后※崇德宫亦有是词为

  • 马合木·喀什噶里

    见“突厥语词典”(1760页)。

  • 格乌

    藏语音译。意为“护身佛盒”。藏族传统饰物。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一般为银、铜制,亦有金制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有圭、方、圆或壶形,贵重者镶以珠宝,盒的两端有钩,以带系挂于颈部,垂於

  • 福州南门兜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名“真教寺”,俗称“礼拜寺”。寺址在福建省福州市南兜门。乃福州现存唯一的清真寺。相传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实创建于元代或元代以前。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修,二十八年(154

  • 哈玛尔岱青

    ?—1714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博讬果子。初授二等台吉。康熙三十四年(1695),随清军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奉命侦察。三十五年,随前锋侍卫阿南达至汗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