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

土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蒙古尔、蒙古尔孔(蒙古人)、察罕(汗)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古、树阿罗(一译勺哇绕)、卡日朗、土谷家、蒙古勒等。他称有达尔达、白鞑番、尕尕、霍尔(伙儿、呼尔)、嘉呼儿(尔)、土护家。旧称青海土人、西宁州土人、土民、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民和、大通、同仁等县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余散居青海省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及甘肃省积石山、卓尼、永登等地。人口191 624人(1990)操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有的还懂藏语。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族源说法不一,有由古代吐谷浑后裔,融合部分藏、蒙古、羌、汉等族人形成;由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包括吐谷浑人)融合而成;由阴山白鞑靼于元明时吸收部分蒙古人形成;或源于沙陀突厥等。元初受担任官职的西宁州土族人首领统辖。明初,各地土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明廷对归附的民族首领,分别封为土司,从此土族地区归受封的十六家土司统治。明末,由西藏四世达赖封授十三个部落头人为土官,管理寺院附近地区。清代因之。1930年于其地设互助、民和二县。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推行保甲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曾配合李自成部将贺锦率军进攻西大通(今甘肃永登地区),斩决土司鲁允昌。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民和三川地区发动的抗粮斗争。早期以畜牧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因地而异,或以牧业为主,或以农业为主,或农牧兼营,后逐渐从事农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早先信仰萨满教,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但仍保留有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民和一带还有的信奉道教。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而异,实行火葬与土葬。擅长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刺绣艳丽大方,别具一格。男穿长袍,胸前镶彩色图案,或穿绣花高领白色短褂。妇女穿彩布做成的花袖长衫。解放后,建立民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 楼班

    ?—207东汉时辽西乌桓首领。乌桓大人丘力居子。献帝初平(190—193)中,父死,因年少,由从兄蹋顿代立,总摄三郡。及长,被上谷乌桓大人难楼、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奉为单于,以蹋顿为王,政仍多出于蹋顿。

  • 小圈头

    旧时裕固族牧区为部落头目服务的差役。一人至数人。由※头目指派、或由交不起“茶马”(官税)的贫苦牧民轮流担任。任期1至3年,多达5、6年,乃至十几年。被迫为头目服役:催收官马、官羊,执行惩打任务,送信、

  • 船形屋

    海南省黎族地区一种较古老的住房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屋盖为半圆筒形,状如船篷,故名。以竹木构架,自屋顶至地面用茅草覆盖,用竹片或藤条编成离地尺许的地板,适应高温潮湿气候,一说过去还有高脚船形屋,离地两

  • 房融

    ?—705唐朝大臣。河南人。一说为鲜卑房氏(屋引氏),一说其先世房乾本出清河房氏,晋初使鲜卑,留而不遣,后裔随北魏南迁。武则天掌政时,历怀州长史等职。长安四年(704)十月,任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

  • 石虎

    295—349十六国时期后赵第三世皇帝。334—349年在位。字季龙。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人。羯族。※石勒从子(一作从弟)。勇猛善骑射,为勒宠信,历拜征虏将军,署魏郡太守,镇邺三台,封繁

  • 南诏

    古国名。又称蒙舍诏。唐初以乌蛮为主体建立。原为乌蛮※六诏之一。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故名。贞观二十三年(649),其渠帅独逻(又名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开首府于蒙舍川(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

  • 南粤

    见“南越”(1587页)。

  • 阿勒根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阿里根、阿里侃、斡里根。居纳邻河(今吉林省境拉林河)、咸平路(治今辽宁开原县北)梅黑河、曷速馆(即曷苏馆,在今辽宁辽阳市以南的海城、盖县一带)等地。金亡北宋后,有的迁居长城以内

  • 朵罗台

    元朝将领,唐兀氏。著名弓匠小丑之孙。曾从万户也速䚟儿、玉哇赤等累战有功,授前卫亲军百户。积官昭信校尉、芍陂屯田千户所达鲁花赤,后以病退。

  • 齐巴克扎布

    ①(?—1756)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乌巴锡子。初授二等台吉。乾隆二十年(1755),随清军征准噶尔部达瓦齐至伊犁,于塔本集赛执杜尔伯特巴朗,赐孔雀翎。继赴乌里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