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巴哼语

巴哼语

自称“巴哼”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和贵州从江、黎平等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3·2万。以三江文界乡的语言为代表。其特点有:声母多,分单纯音、鼻冠音、颚化音、唇化音4类,共有64个,韵母少,有单元音韵母9个和鼻化韵母7个;有小舌音声母,有成套的鼻冠音和带浊流音的声母,没有浊塞音声母;有两个充当鼻冠音的清化鼻音,mp、ntc;送气音和清鼻音、边音声母基本上出现于单数调(即1、3、5、7调)音节,带浊流音的声母出现于双数调(即2、4、6、8调)音节;韵母的元音不分长短和松紧,有鼻化韵,没有复合韵,也没有鼻音、塞音韵尾;声调有8个,与汉语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相当;词根以单音节居多,构词能力较强;有相当丰富的带前加成分的词,有些甚至进入句子后仍比较稳定;合成词大多数是修饰式的;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语序;人称代词有单、双、多数之分,指示代词有近、中、远指之别;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组作定语、名词作领属性定语时,都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名词作限制性定语时,均在中心语后;状词作动词、形容词的定语在中心语后;动词没有自动、使动语法范畴;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根据语音和词汇的差异,巴哼语可以划分为三江和黎平两个方言。说三江方言的瑶族居住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和贵州从江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2万8千,说黎平方言的瑶族居住在贵州黎平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4千。方言间通话有一定的困难。

猜你喜欢

  • 岐王

    ①辽封爵。开泰(1012—1021)初,辽边部拒命,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耶律世良奉命为都监,往讨,大破而还,以功封岐王。 ②元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皇庆元年(1312,一作延祐四年,1

  • 大宝

    宋代云南大理(后理)国国王段正兴年号。1149—1155,凡7年。

  • 遫濮

    汉代匈奴部落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春,与匈奴各部同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所败。其夏,又为鹰击司马赵破奴所败,遫濮王被杀。

  • 傣仂语

    参见“傣语”(2243页)。

  • 关门节

    亦称“进洼”,傣语作“毫瓦萨”。云南信仰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约当夏历六月中旬),从这天起至※开门节的3个月为安居斋戒

  • 鬼侯女

    商纣王的妃子。鬼方酋长鬼侯之女。鬼侯与商王族联姻,被献与纣王。纣王末年,暴虐无道,滥杀无辜,竟以“不喜淫”的罪名被纣王杀害,其父亦被施以醢刑(碎尸)。

  • 秽貊

    即“貊”(1732页)。

  • 六万户

    明代东蒙古6个大部的统称。蒙文史籍云,元惠宗(顺帝)逃离大都(今北京)时,从各地脱出6万蒙古人众(一说10万人众),分散于漠南、漠北各地。后逐渐形成6个大部(万户),分左、右翼,分别由元裔的大汗、台吉

  • 察罕诺们汗旗

    清代游牧喇嘛旗之一。俗称白佛旗。雍正三年(1725)置。辖4佐领。附青海诸蒙古牧,不参与会盟,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初驻牧黄河东岸,乾隆末年私越河北。道光三年(1823),被勒回河南。牧地东至龙羊峡河口

  • 人寮

    古代壮族土官婚俗。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宋、元、明、清时,壮族土官婚娶,盛行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之俗。届时,女方父母为其女在距村五里外盖一草屋,称为“寮房”,然后敲锣打鼓,把新郎和新娘送进“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