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朱古

朱古

藏语“Sprul pavi sku”(朱贝古)的译称,意为“化身”,又译作“活佛”。此名唐吐蕃时已有,但仅系对赞普神化的誉称。元初西藏噶玛噶举派开始实行“化身”转世继承制,即推选一幼子为前辈上师的继承人,以便使本派教权、政权、财权有所依托和继承。后西藏各派效仿之,自格鲁派兴起,达赖及班禅两大系统建立,各地教派亦相应加强教派力量,化身转世制得到推广。尤其清廷于乾隆(1736—1796)时实行※金瓶掣签制”,确定“朱古”的确认,将认定“朱古”的大权置于中央管理之下,经朝廷批准,颁印确认始有法律效力,除达赖、班禅最大活佛外,分为五等:一等甲波朱古,被授以呼图克图封号,入理藩院册记,在达赖、班禅未亲政时,可出任西藏地方摄政;二等朱古朗松,亦入理藩院册记;三等错钦朱古,为大寺院活佛,经达赖、班禅确认;四等扎仓朱古,为大寺院下各扎仓之活佛;五等为小活佛。除小活佛外,均占有一定数量的农奴、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设专人管理。

猜你喜欢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左翼中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哈绥河。东至济尔哈朗图,接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旗界;西至珠赉布拉克,接本部右翼后旗界;南至霍里木图,接本部右翼前旗界;北至巴勒齐尔,接本部中末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乾

  • 兴安

    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年号。452—454年,凡3年。

  • 大坌坑文化

    台湾先民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1964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师生在台北八里乡大坌坑首次发掘,故命。出土遗物以粗砂陶片为主,从陶片中能辨认出有碗、瓮、瓿等器皿,体部盖满绳印纹。石器有小型打制石斧、磨制小型

  • 木箭

    契丹王朝的一种符契。一对。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行幸时使用。车驾还宫时,閤门使执雄箭,勘箭官执雌箭,比较相合,而后方允入宫,详见“勘箭仪”(1984页)。

  • 巴哼语

    自称“巴哼”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和贵州从江、黎平等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3·2万。以三江文界

  •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

    元代西藏地区名。因在西藏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故称。包括当时的乌思(卫或前藏)、藏(后藏)、纳里(阿里)等三地区。《元史》世祖本纪称“乌思藏纳里速古儿孙”。《永乐大典》作“乌思藏

  • 马价绢

    参见“印纳马”(578页)。

  • 灵德善利庙

    金代河阴县黄河神庙。在今河南荥阳县北。大定二十七年(1187)敕号。详见“昭应顺济圣后”(1649页)。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前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济尔马台河、鄂尔浑河、翁金河。东至鄂尔浑河,南至布尔察克接军台,西至乌拉罕诺尔,北至济尔玛台。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附清。三十年,素泰伊勒登受封

  • 托河路协领公署

    见“托河路”(7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