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湘鄂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在湖南农民运动影响下,桑植成立农民协会后在泸溪等地亦相继建立。党中央派贺龙、周逸群等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展开游击活动。1929年春,建立湘鄂西苏维埃政权,解放鹤峰。5月解放桑植。以两县为湘鄂西革命中心。继在龙山、五峰、宣恩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燃起湘鄂西地区革命烽火,并与国民党独立十九师向子云旅展开激战,粉碎敌人多次围剿。同年8月,湖南军阀鲁涤平、何键以两万兵力进攻。9月,红军第二军转战鄂西,相继解放五峰、长阳。1930年5月,成立中共湘鄂西特委,红二军与红六军会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周逸群任书记兼军团政委,贺龙为司令员。北起潜江,南达洪湖,沿清江、澧水西至武陵山区,包括桑植、鹤峰、五峰、建始、龙山、宣恩、大庸、永顺、慈利诸县,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湘鄂西特委领导下与国民党及地主团防武装展开斗争。各族人民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在湘鄂边境崇山叠岭中坚持游击斗争,并在反围剿战斗中,英勇支援红军。1933年,在咸丰成立鄂川边区独立团,打土豪、分田地。1934年10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在桑植、大庸、永顺、龙山等县深入土地革命,扩大武装,配合中央红军长征。湘鄂西革命活动中心由鹤峰转移到永顺一带。11月全歼国民党黔军五万余人。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许多土家族、苗族青年都参加了红军。

猜你喜欢

  • 捏褐耐

    见“捏褐妳”(1855页)。

  • 绕家

    古族名。又称夭家。名称始见于元代。元末明初曾爆发多次反封建统治的农民斗争。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及黔南地区,与苗、布依等民族杂居。近代仅在都匀和麻江等地分散居住。自称“育”,语言接近麻江一带的苗语。严格遵守

  • 赛典赤·忽辛

    ?—1310元朝大臣。回回人。云南行省平章※赛典赤·赡思丁第三子。至元(1264—1274)初,以世臣子充宿卫,获忽必烈赏识。十四年(1277),任兵部郎中。次年,出为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后历任云南诸

  • 仁懿皇后之诬

    见“懿德皇后之诬”(2586页)。

  • 射鬼箭

    契丹特殊的习俗与刑罚。《辽史·国语解》:“凡帝亲征,服介胄,祭诸先帝,出则取死囚一人,置所向之方,乱矢射之,名射鬼箭,以祓不祥。及班师,则射所俘。后因为刑法之用。”《礼志》载之,归“皇帝亲征仪”;《刑

  • 兀鲁特

    见“兀鲁”(107页)。

  • 更庆寺

    萨迦派(花教)寺庙。意为“大寺庙”。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城欧普隆沟。清雍正七年(1729)由德格十二代土司却吉登巴才仁所建,为康区最大寺。兴盛时有僧众600—700人,土司兼寺主,实行政教合一

  • 五当召

    清代内蒙古著名寺庙。蒙古语“五当”为“柳树”,“召”为“庙宇”。藏语名“巴达噶尔”,意为“白莲花”。汉名“广觉寺”。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北约70公里五当沟内。内蒙古西部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 元万顷

    ?—689唐朝文臣。河南洛阳人。先世鲜卑元氏。北魏京兆王元子推后裔,新安公元白泽孙。善属文。初为通事舍人。乾封元年(666),从英国公李绩征高丽,为辽东道总管书记。因奉令作文檄,讥高丽“不知守鸭绿之险

  • 朵儿边

    即“朵儿班”(8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