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郊人民自发的武装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1841年5月下旬(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与英国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人民目睹英军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卖国, 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国土。5月29日(四月九日)盘踞四方炮台的一股英军窜至广州城北五里的三元里地方,抢劫行凶,调戏妇女。村民鸣锣告警,菜农韦绍光等群起抗击,当场打死英军数名,余敌逃窜,为防止英军寻衅报复,村民们集会商定武装抗英的对策,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民众“义愤同赴”。萧冈乡举人何玉成等爱国士绅参加并领导了抗英斗争。5月30日(四月十日)晨,组织起来的数千义勇进逼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亲率英军千余反扑,义勇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将英军团团围住展开肉搏血战,毙伤少校毕霞等英军官兵近五十名。敌人溃败逃回四方炮台,义勇又追至将炮台包围。次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等县四百余乡义勇亦闻讯赶来助战。英军只好向清方官员告急,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面欺骗和威胁义勇解散,士绅首先潜避,抗英斗争遭到破坏,英军逃出重围。事后,针对英方告示中所谓“后毋再犯”的警告,人民群众出告示痛加驳斥,表示“不用官兵,不用国帑, 自己出力”即可杀尽侵略者。三元里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敢于同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的伟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猜你喜欢

  • 提举常平司

    又称仓司、庾司。宋代诸路掌管常平仓等事务的官署。神宗熙宁(公元1068年-1077年)初,先于河北、陕西置提举常平官,旋即推广于各路遍置。哲宗继位后一度罢置,并其事于提点刑狱司。绍圣(公元1094年-

  • 算赋

    汉代的一种人口税。《汉书·高帝纪》:“(四年)八月,初为算赋”。史载,民众从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文,称为一算,充当制造兵器和车马的用费。汉律规定商人和奴婢也要出算赋,其数额比常人多一倍

  •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的一次人民起义。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拱卫首都, 防御柔然,在北境建置了许多军镇。其中的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抚冥(今内蒙古

  • 海都之乱

    元世祖忽必烈与元成宗铁穆耳统治时期蒙古诸王海都发动的武装叛乱。海都系窝阔台之孙,合失之子。蒙哥即大汗位后,镇压了窝阔台后王的反抗,海都心怀不满。蒙哥死,海都支持阿里不哥,对抗忽必烈。阿里不哥败降,海都

  • 日俄密约

    从日俄战争后直到1917年日俄两国曾先后签订了四次密约,其中心内容之一就是日俄两国协议瓜分中国内外蒙古的权益。以1907年(光绪三十四年)的第一次和1912年的第三次为尤。密约主要规定,沙俄承认日本在

  • 授田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即政府将国有土地按规定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制度。据《周礼·地官·大司徒》及郑玄注记载,年年可以耕种,土质肥美的田地,每家授予一百亩;土质较次,隔一年休耕一次的田地,每家二百亩;土质

  • 佛山团练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利用团练形式组成的反侵略武装团体。1857年12月(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广州附近各乡义勇奋起自卫,三元里一带九十六村联合南海、番禺等县绅民在佛山镇

  • 身丁钱米

    十至十三世纪出现于我国的一种人丁税。始于五代时南方各国。入宋,除四川地区外,南方各路不论主户、客户,均按身丁每岁征收钱米。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曾下诏蠲除两浙、福建、荆湖、广南六路身丁钱,

  • 高平之战

    五代时后周击败北汉、契丹联合入侵的一次重要战役。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二月,北汉主刘崇联合辽军,共四万余人,乘后周太祖郭威刚死、世宗柴荣新立之机,南侵潞州(今山西上党)。柴荣力排众议,亲统大军出泽州

  • 李敬业反武

    武则天的专政,引起唐朝大臣和宗室的强烈不满。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李世勣之孙李敬业以匡复庐陵王(即中宗李显)为名,在扬州 (今江苏扬州)起兵反武。李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唐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