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府
明代官署名。明初,中央政府建制承袭元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辖六部,总揽全国行政,对皇帝负责,对政务有专决权。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节制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职掌监察。这三个机构统称“三大府”。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执行皇帝命令。六部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同年,撤销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卫所。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明代官署名。明初,中央政府建制承袭元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辖六部,总揽全国行政,对皇帝负责,对政务有专决权。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节制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职掌监察。这三个机构统称“三大府”。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执行皇帝命令。六部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同年,撤销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卫所。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河名。元代大运河的一部分。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采纳寿张县(今山东梁山西北)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建议,遣都漕运副使马之贞与边源等勘测地势,命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
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明代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定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与刘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经义,用古人语气,排偶体裁。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
我国著名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亦称云岗。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约自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现存洞窟五十三。其中主洞二十一,造像五万一千余尊。其中昙曜五洞开凿最早,有
官署名。东汉桓帝时始置秘书监,隶太常寺,掌禁中图书秘籍。曹魏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兼管图书籍册。晋设秘书寺,置监、丞等官。南北朝以后,始设秘书省。其长官为秘书监,隋炀帝时称秘书令。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曾一
突厥人最早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山南部一带,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是一个游牧民族。五世纪初,臣属于柔然。因为会炼铁,做柔然的铁工,故称为“铁奴”。六世纪初,在酋长土门统领时期,势力渐强,始和西魏通商
唐代在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政权机构。分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二类。大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副大都护二人,副都护二人。上都护府设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都护府掌管治理少数民族事宜。唐代从贞观到天宝年间先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于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率部众起兵反晋,建国号为“汉”,自称汉王,定都离石。后来有石勒、王弥等人前来归附。石勒率众三万,转战魏郡(治今河北临漳西南)、汲郡(治今河
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建立的政权。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铸永昌钱,造《甲申历》。中央增设大学士及六政府尚书等官职,封权将军、制将军皆为侯爵,
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落入匈奴贵族之手。祖逖上书琅邪王司马睿,要求北伐,收复失土。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率宗族部曲渡江北上,在江阴铸造兵器,召募训练士兵,队伍扩展有二千余人。遂率军向今安徽、河南
元代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丝料、包银与俸钞三项。公元1236年太宗窝阔台始行“五户丝”制,规定诸投下户每两户出丝一斤输于官,每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本投下。忽必烈即位后,改行“二五户丝”制,规定每两户出丝二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