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升平社学

升平社学

指新建升平社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广州西北郊区一些爱国士绅建立的“纠合各乡居民团练自卫”为主旨的反侵略组织之一。社学起源于明代,原是农村中地主士绅进行封建教育的组织,清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地主士绅兴办“团练”以“御盗贼”的场所。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民利用社学进行抗英斗争,重建升平社学。它是由石井、怀清(后改名为佛岭)等十几个旧有的社学联合而成的,发起人是举人、曾任阳江县训导的李芳。不久,在籍内阁中书何有书又创立升平公所, “以为壮丁聚集之处”。升平社学和升平公所“连为一气,声息相通”,共有壮勇数万人。社学领导权掌握在地主士绅手中,其基本群众是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店员。社学规定:富者助饷,贫者出力,除老弱残废单丁不计外,每户三丁抽一。武装编制为:百人为一甲,八甲为一总,八总为一社,八社为一大总。社学壮勇白天劳动,晚上训练。参加社学的下层士绅与广大群众接近,反侵略斗争较坚决;上层士绅则和清政府立场基本一致。清政府对社学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两面政策。升平社学在鸦片战争后领导和参加的著名斗争有: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火烧广州洋馆的斗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反对香港开市的斗争;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反对英人图谋占领广州河南的斗争;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驱逐清广州知府刘浔的斗争;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反对英人进入广州城的斗争。社学的这些斗争都获得了很大胜利。1850年(道光三十年)以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社学中的士绅公开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镇压人民革命,而社学中的许多劳动群众则纷纷投身于反清斗争的行列。

猜你喜欢

  • 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时期张居正主持的改革。张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世宗时进士,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入内阁,神宗即位后,代高拱为内阁首辅。因神宗年幼,国事都由张

  • 潼关战役

    金蒙间一次重要战役。正大七年(公元1130年)十一月,蒙古军为从关中入河南, 曾进攻潼关(今陕西潼关东)不克,退兵。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突破小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境),进入河南,攻占卢氏(今河南卢氏)、

  • 光武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代汉称帝二十年后,复兴汉室,史称光武中兴。刘秀称帝建汉后,逐步镇压农民起义军,扫平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他废除王莽苛政,取悦民心,平冤免罪,约法省刑,稳定社会秩序;广罗人才,封功臣,

  •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

    元末北方农民大起义。因起义者以头裹红巾为标志,故又称红巾军大起义。领袖韩山童,原籍栾城(今河北栾城西),其祖父因传播白莲教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领袖刘福通,颍州(今安徽阜阳)人。韩山童、刘福

  • 合州战役

    又称钓鱼城保卫战。宋蒙间一次重要战役。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战役后,蒙古军长驱入川。淳祐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组织军民凭钓鱼山险阻地形筑城,徙合州州治于此(今四川合川东北)

  •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元宏在位时(公元471年——499年)实行的政治改革。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孝文帝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十二月,下诏禁止鲜卑人同姓相婚。孝文帝曾

  • 前凉

    十六国之一。汉族人张轨建立。西晋惠帝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张轨任护羌校尉、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刺史。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割据一方,史称前凉。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率军十三万人, 攻

  • 义净取经

    唐高宗时,佛教大师义净于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从广州出发,搭波斯船浮海去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经十年,后又到宝利佛逝、末罗瑜 (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十年,先后游学三十余国,历时

  • 郑成功抗清

    郑成功系郑芝龙之子。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苦劝不听,遂率部拒降,在广东南澳招兵买马,组织义军,坚持抗清斗争。先奉隆武,后奉永历年号。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郑成功从南澳出兵,两三年间,接连攻占了同安、海

  • 直系军阀

    北洋军阀的主要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开始分裂为皖、直、奉三大主要派系,其中的皖系和直系又均属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嫡系,即所谓小站系,直系首领冯国璋,系直隶河间人,因而得名。冯国璋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