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观论疏

中观论疏

二十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中观论疏》是注解《中观论》的经注书。续藏经本作二十卷,金陵刻经处刻本汇入论文,作二十六卷。《中观论》亦称《中论》,是印度僧人龙树所著,为破斥部派佛教而显自宗基本理论的著作。《中观论》一书集中地表现了龙树的主要思想,即提出并阐扬“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两中理论。全书的要义不外乎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来华译此经后,汉地佛教及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中论观》的要义并加以理解和注释,故将其要义中有三个“是”字而称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谛,又称之为“三谛偈。有关《中观论》的疏注之书很多,可惜都早已失传了,唯有吉藏《中观论疏》保存至今。《中观论疏》在第一卷中解释僧睿中观论序,在注释因缘品中,先以通别、正名、释名、破申、同异五门明示玄义。然后论章开合,科判大意。于前七品中略破人法,明中道观行。次十品广破人法,明中达观行。以及用一品明得益。用三品重破邪迷,明中道实相。用四品破出世人法,明中道观行。用二品破小乘迷执,辨小乘中观。末二偈明大乘观行,归功于佛。卷二注释论初八不偈下,论述兴皇三种方言。卷三、四、五释青目重牒八不偈,以十门分释。详考细研此疏,不仅可以通三论之言,还可知隋代以前三论学派之异同。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小仓山房诗集

    二十七卷。《续集》二卷。清袁枚(生平详见《小仓山房文集》)撰。该诗集编年不分体,始于乾隆丙辰(1736年),止于丙午(1787年),共五十一年的诗作。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 传经表

    一卷,附《通经表》一卷。清洪亮吉(详见《毛诗天文考》)撰。书成于乾隆四十六年洪亮吉在陕西巡抚毕沅幕府之时,大约是毕沅嘱其代撰,因此原叙即署毕沅的名字。章氏式训堂丛书因之标作“毕沅撰”,不妥。现从其本集

  • 经解斠

    十二卷。此书题长沙唐陶山夫子鉴定,及门诸子编次。首有唐仲冕序。按陶山即唐仲冕号。序称“江南通州,号人文薮,如杨子述臣,王子凤沼,徐子沂舫手辑书成,邮质于予”等等,可见“及门诸子”即杨、王、徐三人,为唐

  • 仕学全书

    三十五卷。明鲁论撰。鲁论,字孔壁,号西麓,江西新城人。天启中以贡生授颍州(今属安徽)州同,官至福州府同知。著有《四书通义》,已著录。本书原名《闻见录》。主要记述明代官制,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官署之职掌、

  • 芸窗词

    一卷。宋张榘撰。榘字方叔,南徐(今江苏镇江)人,生平不可考。观集中《青玉案》词“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句,《浪淘沙》词“钟阜石城何处是”句,可知曾官于建康。又据《水龙吟》词“何时脱了尘埃墨绶”句,则知曾

  • 古书疑义举例补

    续补《古书疑义举例》的作品,详见“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中兴小历

    即《中兴小纪》。

  • 文■堂诗集

    二卷。明朱芾煌(约1649年前后在世)撰。朱芾煌,字子衷,又字玉琉,自号濡须江渔,安徽无为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是集大都抒怀之作,语多感慨。七言律诗如《秋怀》、

  • 澹秋容轩词

    一卷。清范青撰。范青生平详见《筠溪集》辞目。此书为范青所自编。共小令十一阕,中调二十七阕,长调十七阕。又附入太仓许旭和词一首。

  • 野菜谱

    一卷。明王磐(生卒年不详)撰。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约生活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因江、淮之间连年水、旱,饥民多采食野菜充饥,王磐热心饥民因误食有毒野菜而丧命,便多方调查访问,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