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九容公式

九容公式

一卷。清王季同(1874-1947)撰。王季同,原名王季锴,字小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元李冶《测圆海镜》卷首的“圆城图式”给出了通、边、底、黄广、黄长、高、平、大差、小差、皇极、太虚、明、之十三率勾股形,清陈维祺《中西算学大成》卷四给出了“各率和较泛积表”,认为十三率勾股形的一百六十九事各有它的“泛积”,所有一百六十九事间的关系可用“泛积”证明。其实,一百六十九事中只有七十事为独立的,任取其二事,都可用代数方法推算容圆的半径。《测圆海镜》用天元术解答的一百七十问均属此类型。王季同的《九容公式》将这个研究推进了一步,阐明:这类问题都可用一个“公式”来解答。陈维祺的“勾股和较加减校数表”(载《中西算学大成》卷四)明确指出“各形上和较等事均为高股、平勾、极勾、极股、半径五事和较加减而成”。王季同则进一步认为:只用高股、平勾二事就可立出算式来表示一百六十九事中的任何一事。他给出的“公式”用现在符号表示:设x为平勾,y为高股,则,极股=,半径=,若Pij为Pi率勾股形中之一,则,式内α,β,γ,δ,ε都是整数(±1,±2或0)。在具体应用上,若问题中已给的二事数值为A1、A2,则须联立两个二元方程,要用两次乘方解之,算草比较繁琐,但用王季同的计算程序,整理方程时只需通过一次乘方,算草比较简单。这就是《九容公式》的应用价值。《九容公式》只有一个版本:1898年《古今算学丛书》第四十八册,附于李善兰《测圆海镜图表》之后。现藏北京、湖南、浙江等多处图书馆中。

猜你喜欢

  • 读史举正

    八卷,清张熷撰。张熷,字曦亮,号南漪,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九年(1744年)拔副贡、十六年(1751年)中举,举经学,后未试即卒,著有《南漪遗集》。《读史举正》一书即是张增读史心得,随笔而成

  • 陋轩诗

    四卷。清吴嘉纪(1618-1684)撰。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江苏泰州)人。少时家贫而多病,勤学苦读,但因遇明末战乱而弃学业。入清后,不言仕进,隐居家乡,自题其居室为“陋轩”,著有《陋轩诗》

  • 诗异文录

    三卷。清黄位清(详见《诗绪余录》)撰。首有自序,位清既成《诗绪余录》,于毛诗文字之异,录所未及详者,别为此书以辅之。于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外,另采范家相之《三家拾遗》、赵佑之《诗细》、阮元之校勘记

  • 蒙求集注

    二卷。晋李瀚(生卒年不详)撰。李瀚生平始末亦不详。《五代史·桑维翰传》称:“初,李瀚为翰林学士,好饮而多酒过,晋高祖以为浮薄。”可能就是此人。陈振孙《书录解题》中曰:“补注蒙求八卷,徐子光撰。以李瀚蒙

  • 郧阳府志

    ①四十二卷,补一卷,图一卷,清刘作霖修,杨廷耀纂。刘作霖,字慰三,直隶武清(今属天津)人,举人,官郧阳知府。杨廷耀,字彤华,奉天海城(辽宁海城)人,贡士,继刘作霖任知府。府志,明嘉靖间,巡抚叶昭纂《郧

  • 八指头陀诗文集

    清释敬安(1851-1912)撰。释敬安,字寄禅,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故号“八指头陀”。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人。曾任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僧。其诗始刻于光绪七年(1881),

  • 后汉书辨疑

    十一卷。清钱大昭撰。钱大昭,有《汉书辨疑》已著录,《后汉书辨疑》体例与他所撰著的《汉书辨疑》大体上相同。统观全书,卷四《安成孝侯赐传》“同抛财产”,引《史记·三代世表》“抛之山中”,证论“抛”字不是古

  • 浙江图书馆丛书

    初二集,二十七种,六十九卷。清丁谦(1843-1919)撰。丁谦字益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末举人。曾任象山县教谕二十余年。专攻地理考古。其所撰书初名《蓬莱轩舆地丛书》,后更名为《浙江图书馆丛书

  • 苏邻遗诗

    二卷。《苏邻遗诗续集》一卷。清李鸿裔(1831-1885)撰。李鸿裔字眉生,别号香严,晚年因居近苏子美沧浪亭,又号苏邻。中江(今四川沱江)人。咸丰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鸿裔少好词章,工书律,年未四十多

  • 澹思子

    一卷。明王世懋(详见《经子臆解》条)撰。是篇乃是王世懋讲学之书。认为孟子之所以不及孔子,是因为其“性善”之说。此书亦收入《王奉常杂著》(明万历十三年(1585)刊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