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删补颐生微论

删补颐生微论

四卷。明李中梓(见《内经知要》)撰。作者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总结出一些观点,多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阴在滋阴之上”等。治疗上擅长温补。临证上着重“问因”、“别证”、“知己”和因病制宜,体现了辨证施治的观点。李氏治学,主张贯通诸家之长,不偏不倚。他认为古代医家著书立说,持不同理论自成一家,并非见解有伪,而是各有阐发,补前人之未备耳。由于李氏采用各家之长,立论审慎平正,常能由博返约,提要钩玄,故流传很广。其虽宗薛立斋、张景岳而重视先天,补肾却不专主地黄;宗李东垣而重视后天,治脾并不胶着升、柴;谈肝肾龙雷之火,又慎用知柏等苦寒沉降之品;论治伤寒六法,力辟无补之谬。此书为沈朗仲校订。李氏先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撰成《颐生微论》,后又经反复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于崇祯十五年(1642)成就此书。全书共有二十四篇,为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后天、妄辨、审象、宣药、运气、脏腑、别证、四要、化源、知机、明治、风土、虚劳、邪祟、伤寒、广嗣、妇科、药性、医方、医案、感应。内容繁富,涉及养生、医学源流、脏腹、诊法、治则、方药、病证、医案、五运六气等诸多方面。“三奇”中论述兼及道书修炼,如三尸行呵吸等法,已超出医家之术。书中突出预防为主的思想,故首列养生、气功、按摩等调摄之法。先天论、后天论两篇反映了李氏注重脾肾的学术思想。强调探求病因,治病必求其本,选常用方剂约百首、录寻常药物一百二十种。后录证情复杂之医案三十例,示人以规矩准绳。全书持论精辟,宗诸家之长,上自《内经》、《难经》之论,下及诸名医之言,有理论有实践,可供临证参考。有崇祯十五年(1642)金阊付万堂刻本。

猜你喜欢

  • 定香亭笔谈

    四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

  • 郑氏尚书注

    九卷。清袁钧辑。本书在每条引书下多附有考证,辨别诸说之同异。在辑录《尚书》郑玄的注解的各种本子中,以孔广林的本子为备,而袁本在此基础上则辑录了一些在经疏中为孔广林所未引者。当然,也有一些在其他各种书籍

  • 易旁通变化论

    一卷。清俞樾撰(1821-1907)俞樾字荫甫,晚年号曲园,学者多称其曲园老人。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正。为清代著名经学大师。著述甚丰。其易学著作除此书外,还有《易贯》、《艮宦易说》、《周易互体徵》、《

  • 同异录

    二卷。明陆深(生卒年不详)撰。陆深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进士。嘉靖(1522一1566)间,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官至詹事府詹事。善文章,热心史学。著述繁富,有《南巡日录》、《北还记》、《淮封日记

  • 西清笔记

    二卷。清沈初撰。沈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人。清大臣。乾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有《兰韵堂集》。是书分恩遇、典故、文献、职志、名迹、庶品等类,记述内庭见闻,有些史事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如于敏中欲谥文襄,裘曰修

  • 诗苑天声

    二十一卷。清范良(生卒年不详)编。范良字眉生,徽州(今安徽)人。此集为通代诗选,共二十一卷。集中所选自汉到明代的诗作为五类:一为乐章;二为应制;三为应试;四为朝堂;五为馆课。并于每类之前,各冠以小引。

  • 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

    二卷。清夏炘撰。夏炘(1789-1871)字欣伯、号烝甫,安徽当涂人。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官颍州府教授。治学兼综汉、宋,长于《诗》、《礼》。尚著《六书转注说》、《檀弓辨诬》、《学礼管释》、《读

  • 春秋日南至谱

    一卷。清成蓉镜(详见(周易释爻辞》)撰。该书用古四分历及三统历推算春秋时二百四十二年间隐公十一年、庄公元年、庄公二十年、僖公五年、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十年、宣公十一年、成公十三年、襄公十三年、昭公元年、

  • 桃源洞志

    不分卷。清释兰岩撰。桃源山在桃源县西南30里,洞在半山腰。全志不分卷,内容为:图说、途胜、陶潜《桃花源记》、明清人游记、序、辩论、说、考、赋、书、修建、洞略、碑刻、诗。此志体例杂乱,是山志中最劣者。《

  • 周易分野

    一卷。汉费直(生平事记见《周易费氏注》条)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据罗泌《路史》,费直易十二篇,以易卦配地域,原书早佚。《晋书·天文志》引其十二次所起度数,称《费直周易分野》。唐《开元占经》亦引之,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