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口义
六卷。刘怀志撰。其生卒年不详。怀志字贞儒,武强(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学者,左都御史刘谦之父。《尚书口义》有其孙刘自洁跋。该书注语皆以小字夹于经文大字之中。大体上据蔡沈集传而以简明浅近之语出之,似为童蒙而作。其于经文则多所改动,凡蔡传以为错简、衍文者,则移易或删改之。有清乾隆八年(1743)大梁书院刻本,今藏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天津图书馆等处。
六卷。刘怀志撰。其生卒年不详。怀志字贞儒,武强(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学者,左都御史刘谦之父。《尚书口义》有其孙刘自洁跋。该书注语皆以小字夹于经文大字之中。大体上据蔡沈集传而以简明浅近之语出之,似为童蒙而作。其于经文则多所改动,凡蔡传以为错简、衍文者,则移易或删改之。有清乾隆八年(1743)大梁书院刻本,今藏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天津图书馆等处。
六卷。附《春秋大全字疑》一卷,《礼记大全字疑》一卷,清吴浩(详见《十三经义疑》)撰。此书因十三经注疏而作。明王鏊《震泽长语》称其时惟汀州版存,而汀州版亦不易见,所流传的只有万历中北监版及毛晋汲古阁版,
一卷。清高士奇(详见《春秋地名考略》)撰。康熙二十二年(1683),高士奇扈驾北巡,至鞍匠屯,遇疾而归。本书即记其途中见闻及康熙帝对其恩遇之事。自鞍匠屯以后,则据康熙回京后宣示按日添载。其中考订塞外古
七卷。清高凤翰(1683-1743)撰。高凤翰,字西园,号南阜山人,又曰归云老人,胶州(今山东胶县)人。雍正初年,因荐得官,先后任安徽歙县县丞,绩溪县令,泰州巡盐分司,被诬免官。晚年,贫病而卒。凤翰性
四卷。宋代晁迥(生卒年不详)撰。参见《法藏碎金录》辞条。《迦谈》即《法藏碎金录》也。因《法藏碎金录》明代久无传本,嘉靖二十四年(1545),晁迥裔孙瑮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刊,并改名为
前编十卷。续编十卷。前编十卷,英国人李思伦(J Lambert Rees)译,上海蔡尔康、芝绂甫笔述。李思伦,居住中国的传教士,详情未知。卷首有光绪十六年(1900)正月李思伦自序一篇。前编为世界古代
八卷。清戴敦元(1768-1834)撰。戴敦元,字士旋,号金溪,谥简恪,浙江开化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平生喜欢读书,专工注疏,著有诗集及《戴简恪公遗集》。该集是其门人吴钟骏前后连缀,胡次瑶编
一卷。隋曹宪(生卒年不详)撰。清任大椿(1738-1789)辑本。按《唐书·曹宪传》云:宪江都人,仕隋为秘书学士,撰有《博雅音》十卷。宪于小学尤邃,自汉杜林、卫宏后,古文亡绝,至宪复兴,炀帝令与诸儒撰
二卷。明宋濂(1310-1381)撰。宋濂集重刻于嘉靖中,行世甚久。此本乃清顺治十二年(1655)宋濂裔孙实颖得文征明家所藏旧稿以示金坛蒋超,超择其中今本未载者得三十八篇,编为此集,以补其遗。并以韩叔
一卷。清俞樾撰。俞氏生平著述,见《儿笘录》。卷首有叙言,俞氏引孔子“正名说”论考定文字至关重要,考定文字应专以许氏《说文》为准。是编考定文字大纲有二:一曰正字义,如“逆”为送逆字,而顺逆字必当作“屰”
一卷。清冒丹书(生卒年不详)撰。丹书字青若,冒襄季子,工制艺及诗歌、古文词。困顿未第,以明经授同知。著有《枕烟堂卯君诗》、《再生稿》等书。本书补陈维崧《妇人集》。现有《昭代丛书》本、如皋《冒氏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