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石经汇函九种

石经汇函九种

四十卷。清徐宗道编。徐宗道,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石经,谓石刻之经书。将儒家经典刊刻于石,始于东汉末年,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因经书辗转传抄多有错漏,便奏请皇上校定《春秋》、《公羊传》、《论语》、《易》、《书》、《诗》、《仪礼》七经,命人刊刻于石,置洛阳之太学门外,是为“熹平石经”。其后有魏“正始三体石经”、唐“开城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又名“二体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有“乾隆石经”等。考释石经盛于清代,此间研究石经之书陆续问世。然各家只限于一隅之石。能对历代石经作系统考释的是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此书还详细介绍了历代石经刊刻的原委。徐宗道此编汇集了有清一代考释石经的重要著作。如顾炎武《石经考》二卷、翁方纲《汉石经残字考》、孙星衍《魏三体石经残字考》、严可均《唐石经后文》十卷、王昶《后蜀毛诗石经残字考》、丁晏《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十三卷、冯登府《石经补考》十卷、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四卷。书后有徐宗道撰写的跋,跋中比较详细介绍了此书校刻的经过。跋云:“初谭君伯威与王君雪澄、乔先生茂爰商镌者也。兴工于壬午五月,逮唐石经成,伯威遂因故辞去。未几,茂爰先生计偕北上,雪澄亦缴差回黔,二君乃诿宗道襄理是役。中间刻资叠罄,几辍者再。得同学陆君绎之,尹生元理仲锡,资助多金,至癸未季春,遂获告竣。校雠再三,皆与其力。若书之有裨群经,则已详各家序跋,兹不复赘。”此书刊刻精致,可供石经研治者参考。《石经汇函九种》目录:清顾炎武《石经考》二卷、清翁方纲《汉石经残字考》一卷、清孙星衍《魏三体石经残字考》一卷、清严可均《唐石经考校文》十卷、清王昶《后蜀石经残字考》一卷、清丁晏《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一卷、清彭元瑞《石经补考》十卷、清阮元《仪礼石经校勘记》一卷。有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古文尚书马郑注

    十卷,附《逸文》二卷。宋王应麟撰集,清孙星衍(1753-1816年)补集。孙星衍字渊如,又字季仇,江苏阳湖(今江苏省武进县)人,清代经学家。乾隆间进士,官至山东督粮道。孙氏所学较广,对经、史、文字、音

  • 昭德新编

    三卷。北宋晁迥(951-1034)撰。晁迥字明远,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自其父始徙居彭门(今四川彭县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累迁太常丞。真宗即位,擢右正言、直史馆、知制诰,后为翰林学

  • 补寰宇访碑录刊误

    一卷。清罗振玉撰。罗振玉,详见《殷虚书契》条。光绪二十二年(1896)罗振玉为孙星衍《寰宇访碑录》作刊误二卷,后又为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刊误,共计三百余条。诸家校碑一般仅及于年代、字画方面,而罗振玉

  • 易原奥义

    一卷。《周易原旨》六卷。旧题保八撰,朱氏《经义考》同,四库馆臣改作宝巴,生平不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其书有方回、牟瓛序。称之曰普庵者,其号;曰公孟者,其字也。”方、牟二人俱由宋入元,则保八为元

  • 苑洛易学疏

    四卷。明周一敬撰。周一敬,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正德间(1506-1521),韩邦奇作《启蒙意见》五卷,推阐河图洛书之义与卜筮之法,周氏以为其书于象数辞占,意犹

  • 南北史合注

    一百九十一卷。李清撰。李清,字心水,号碧,晚号天一居士。明末清初史学家。明崇祯进士,官至大理寺左丞。入清不仕。有《澹宁斋集史论》、《女世说》、《史略正误》、《正史外史摘奇》、《二十一史同异》、《南渡录

  • 读易纪闻

    六卷。明张献翼(生卒年不详)撰。献翼字幼于,崑山(今江苏昆山)人。后更名敉。其事迹附于《明史·文苑传·皇甫涍传》末。此书乃其早年读书于上方山中所著。献翼放诞不羁,言行诡异,而其说《易》乃平正通达,笃实

  • 连平州志

    十卷。清卢廷俊修,颜希圣、何深纂。卢廷俊,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八年(1730)任知州。旧志,首任知州弁应受创修。卢廷俊莅任,朝廷特颁谕旨纂修通志,分令郡县成书以献,与乡绅共订,请贤达综辑考核,历两月于雍

  • 云中集

    六卷。清刘淳(约1821年前后在世)撰。刘淳,字孝长,湖北天门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嘉庆帝西巡时,刘淳献诗五百韵,廷试赐文绮物。由是名动京师,此后五试进士不第。其人才识淹贯古今,英气勃发。

  • 御选古文渊鉴

    六十四卷。清徐乾学(1631-1694)编。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康熙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仕讲学士、礼部仕郎、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后受弹劾罢官。曾充《明史》总裁官,并奉命纂修《大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