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即凉燥。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强间,见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锐毒,见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水胡满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参见程邦贤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月经来时,自觉有两条筋从阴部中吊起至两乳,疼痛难忍,身上发热。方用川楝汤(川楝子、大茴香、小茴香、猪苓、泽泻、白术、乌药、槟榔、乳香、延胡索、木香、麻黄、生姜)。临床少见。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谓其症为“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者。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
【介绍】:见高斗魁条。
病名。羊踯躅一名闹羊花。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因药用或误服羊踯躅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初见恶心呕吐,腹泻,继则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严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
病名。见《囊秘喉书》。鏁,同锁(《集韵》)。即锁喉风。参见喉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