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感受风邪而致的四肢拘挛症状。《太平圣惠方》:“夫小儿肌肉嫩弱,易于伤风。风冷中于肌腠,入于经络,搏于筋脉,筋脉得冷则急,故四肢拘挛也。”治宜温经疏风之剂。
古人认为禁用针刺的穴位。后世将部分不宜深刺的穴位也归入这一范畴,所以文献上对这类穴位的记载逐渐增加。禁针穴在《素问·刺禁论》中曾作专篇论述。这些穴位多半在重要脏器或动脉所在处;易因针刺不当,造成不良后
胃腔。《素问·调经论》:“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病证名。亦名妊娠遍身瘙痒,胎前皮肤瘙痒。多由风热、血热、血瘀所致。风热多因素体阳盛,加之风热外邪侵袭肌表。症见身痒,起斑疹,发热微恶寒。治宜祛风清热解表。方用荆防清热汤(《经验方》:防风、黄柏、连翘、
见《安徽中草药》。为野马追之别名,详该条。
见伤寒溯源集条。
少火,指正常的阳气;气,指气机,即各种机能。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
书名。一名《中国接骨图说》。2卷。日本·二宫彦可撰。刊于1808年。作者鉴于近代西医正骨唯重器械而不讲手法,遂据吉原杏荫之正骨手法,结合自家经验,编纂而成。上卷收正骨总论、脉症治法、用药法、夹缚固定法
【介绍】:清代医家。字衡铨。上海人。为唐千顷(桐园)之子,亦精医,撰有《人参考》一书(1778年刊行),另有《内经要语》一书,未见刊行。
病名。指夏月伤于暑热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夏月咳嗽。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热,其脉洪大者,黄连解毒汤;热躁而咳,栀子汤;咳唾有血,麦门冬汤。俱吞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保肺金。”《温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