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二十五变

二十五变

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端正、偏斜和六腑的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各为二十五变。《灵枢·本脏》:“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古人以六腑配五脏,其中肾合膀胱三焦,故六腑亦云二十五变。②按五行五音,因人的禀赋不同,分二十五种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猜你喜欢

  • 四号否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藿香汤第三方,见藿香汤条。

  • 牛奶子树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琴叶榕之别名,详该条。

  • 天干

    参见十天干条。

  • 咽干口燥

    证名。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自觉咽喉、口腔干燥之症。详口干、渴等条。

  • 广地龙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地龙之处方名,详该条。

  • 眇视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同眇目。详该条。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见《金匮要略》。即桂苓五味甘草汤,见该条。

  • 内消

    ①病证名。①消渴病之一。《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

  •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①病名。同痉。《圣济总录》卷二十八:“痓又谓之痉者,盖痉痓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②证名。痓与痉为二证。《杂病源流犀烛·破伤风源流》:“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痓者,口噤而角

  • 阴出之阳

    阴分之邪,出于阳分。指深伏内脏的病邪,损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及精神的变化。《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