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系发于颧部的痈。由风热而生。初起小,后渐增大,焮红、肿、痛,进而皮溃流脓。初起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内服仙方舌命饮。参见外痈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野鸦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①秋季脉来时轻虚而浮之象。《素问·玉机真藏论》:“……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王冰注:“……其脉来,轻虚以浮,故曰毛。”②皮毛与血脉。《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药物学著作。一名《本草发明切要》。明·张三锡撰,王肯堂校。本书据《本草纲目》中已载药物,选出其中的600余种,并按原书分类方法,分为山草、水草、毒草等27类。每种均记其地道、修治、气味、主治及发明等项
【介绍】:清代医家。字锦芳,宜黄(属江西)人,于1750年撰有《医学求真录》16卷,未见流传。另有《脉理求真》、《本草求真》、《锦芳医案》(又名《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均刊于1769年。黄氏的《本
喉科器械名。指咽喉部喷粉器。其状如一扁鼓形,直径约5-7厘米,以薄铜片制成,前部连以空铜管,铜管由三节组成,可自由伸缩。铜管末端呈斜面,药粉置于其上,用手按其鼓面,产生气体冲出药粉,以达咽喉部患处。不
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即涌泉疽。见该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百蕊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①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见《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又称溺浊。浊而色白者为白浊,浊而有血色赤者为赤浊,赤浊实即尿血。有虚实之辨。实症多因痰湿或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症有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
病名。①指咳则右胁下引及肩背痛,动则咳剧者。《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治用升麻汤。如脾胃积热者,用栀连二陈汤;脾虚痰湿者,用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