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瘴气

瘴气

病症名。①感受南方山林间湿热瘴毒所致的一种温病。《诸病源候论·瘴气候》:“夫岭南青草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南地暖,故太阴之时,草木不黄落,伏蛰不闭藏。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芒瘴。量其用药体性,岭南伤寒,但节气多温,冷药小寒于岭北,时用热药,亦减其锱钵,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迟,因经络之所传,与伤寒不异。然阴阳受病,会同表里,须明识患源,不得妄攻汤艾。假令宿患痼热,今得瘴毒,毒得热更烦,虽形候正盛,犹在于表,未入肠胃,不妨温而汗之;已入内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温瘴,虽暴壮热烦满视寒,正须温药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药下之。……其一日二日,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若寒气在表,发汗及针必愈。三日以上,气浮于上,填塞心胸,使头痛胸满而闷,宜以吐药,吐之必愈。五日已上,瘴气深结在脏府,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②指瘴疟(《外台秘要》)。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清热解表

    ①用辛凉解表药治疗风温表证,如银翘散。②属表里双解法。适用于里热较重而表证较轻的治法。症见高热、心烦口渴、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便秘、尿黄、苔黄白而干、脉滑数等,治宜三黄石膏汤。方中膏、连、芩、柏等能

  • 汗证

    证名。见《医学正传》。指汗出异常的症候。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

  • 鸡冠苋

    见《本草纲目》。为青葙之别名,详该条。

  • 游艺志略

    参见医医小草条。

  • 何炫

    【生卒】:1662~1722【介绍】:清医学家。字嗣宗,号令昭,别号也愚、二瞻、怡云、自宗。奉贤(今属上海市)人。家世业医,已历十九代。炫初习儒,康熙三十年(1691年)岁贡生,后承家学习医,治疾神明

  • 少阴痉

    病名。指少阴病出现痉症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张氏医通·诸

  • 齿焦

    牙齿焦枯。阴液受伤所致。齿焦有垢,为肾虚火盛,胃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液大伤,脾肾之阴枯竭,病多危重。

  • 平安万应丸

    《增广验方新编》卷五方。茅苍术(米泔水浸)三两,丁香六钱,麝香三钱,蟾酥一两,炒甘草二两四钱,大黄六两,天麻、麻黄、雄黄、朱砂各三两六钱。为细末,糯米浆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治泻痢(开水

  • 瞳欹

    病证名。即瞳神欹侧。详该条。

  • 犊鼻

    经穴名。代号ST35。出《灵枢·杂病》。俗称外膝眼。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关节外侧,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总神经关节支和膝关节动、静脉网。主治膝关节痠痛、屈伸不利,脚气等。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