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百日儿疟

百日儿疟

病名。出《本草纲目》。百日内婴儿患疟。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谓“疟因暑发居多。”“幼稚之疟,都因脾胃受病,然气怯神弱,初病惊痫厥逆为多。”临床上婴儿疟疾急性发作无定型。可无寒战症状,或仅见四肢厥逆,面白唇紫,到发热时才被发觉。有的发热也不显著,或仅有躯干灼热,四肢反觉冰冷,出汗很多。有的呕吐泄泻,脾脏肿大,腹部拒按。初起以清热截疟为主,可用青蒿常山加入适当方中。

猜你喜欢

  • 摇头

    即头摇。见《伤寒论·平脉法》。详头摇条。

  • 妊娠肠风下血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五、六个月,胎气已成,忽患肠风,此风淫伤胃所致。……迁延不愈,胎必受损。治法祛风清燥、除热凉血;或久则用涩脱之剂、宜安荣散。”(白芍、当归、生地、熟地、黄芩、槐角、地

  • 徐孟鲁

    【介绍】:见徐述条。

  • 手足不仁

    证名。指手足不知痛痒,不觉寒热的症象。出《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

  • 衡络之脉

    经脉名,《素问·刺腰痛论》:“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历代解释有二:①马莳认为衡络是指“太阳之外络,自腰中横入髀外后廉,而下合于腘中”的足太阳膀胱经支

  • 齿龋

    病名。出《灵枢·寒热病篇》等。又名齿、齿蠹。“龋,朽也,虫啮之齿缺朽也。”(《释名》)多由口腔不洁,致齿牙腐蚀蛀空,或湿热薰蒸手、足阳明二经,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证治准绳·杂病》:

  • 杜思敬

    【生卒】:1234~1316?【介绍】:元代医家。铜鞮(今山西沁县)人。以医术切于世用,乃取其要籍研读之。节录切用,分门别类,有论有方,首列针法,次取金元诸家医著18种,末附自辑《杂类名方》,题名《济

  • 还丹

    炼丹术语。指道家炼丹方法中的循环变化。参见九还丹和九转金丹条。

  • 黄疸

    病证名。古代亦称黄瘅。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

  • 肝阳

    肝的阳气。主升发疏泄。与肝阴相对而言。参见肝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