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内蒙古中草药》。为糙苏之别名,详该条。
八法之一。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根据病情缓急和虚弱程度,又分为峻补与缓补。《素问·至
见痧法备旨条。
推拿方法。又作括沙。用边缘光滑的瓷器或硬币,沾取植物油或温水刮颈项、肩胛、背部或肋间等处,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数次,到皮肤出现紫红色为止。常用于感冒、中暑、恶心、呕吐、头昏头胀、胸闷、腹痛、腹泻、食
病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又名瘤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有六瘤记载,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症为体表出现肿物,如梅如李,
苔薄黄而干。为外感化热,热邪虽不盛而胃津已受伤,宜甘寒之剂调治(见《外感温热篇》)。
病证名。《银海精微》:“不赤不疼泪出,是谓之风泪。”参见迎风流泪条。
指中草药煎剂待冷却后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生卒】:五世纪【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生。曾与王安道向沙门僧垣学医,治病多针药并用,为当时名医李修之父。
病名。见边继孝校刊《竹林女科证治》。妊娠中暑热之邪。症见发热口渴,自汗闷乱,昏愦倦怠,胎动不安。治宜清暑安胎。方用香薷饮,大渴多饮加麦冬、黄芩、花粉、五味子、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