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石蒜之别名。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连翘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太平圣惠方》:“夫小儿黄病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结,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赤黄也。脾与胃合,俱象于土,候于肌肉,其色黄,故脾胃内热,即蒸发于外,令肌肤黄也。”《幼幼集成》谓小儿
亦称七怪脉。详七怪脉。
即妊娠。《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详妊娠条。
出《本草纲目》。即哮拔。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萝藦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喉科种福》卷五。多由素属阴虚之体或内伤久病,肾阴虚损,虚火上炎客于咽喉所致。证见满口皆黄,但其黄如淡金,干净无垢,口无涎丝,外显潮热或兼腰膝酸软,唇红颧赤。或如久病痨瘵之人等一派阴虚于下,阳
方书名。又名《世补斋不谢方》。1卷。清·陆懋修撰。本书选录临床应用确切有效的方剂三十余首。作者称这些方剂有使疾病速愈之效,故以《不谢方》为其书名。现有《世补斋医书》本。
病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六一。即疖;又夏日所生之小脓肿亦称热疖。见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