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太平圣惠方》。即皂角刺,详该条。
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为重浊粘滞之邪,阻碍气机,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粘腻不爽
①经穴名。即然谷穴。《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女子不孕,阴暴出,经水漏,然骨主之。”见然谷条。②骨骼部位名。相当于舟状骨部分。《灵枢·脉度》:“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杨上善云:“然骨在内踝下近
见《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鸡娃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自觉咽喉、口腔干燥之症。详口干、渴等条。
出《本草纲目》。为落葵之别名,详该条。
足部踝骨以下各骨的统称。包括跗骨、跖骨、趾骨。详各条。
经穴别名。《针灸集成》。即足三里,见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即眼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