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明·汪机《外科理例》卷六:“热油汤火伤,皮烂肉大痛,冷霜散:煅牡蛎、寒水石、明朴硝、青黛各一两,轻粉一钱,桐油二钱。水二钱,以桃柳枝不住搅成膏,再以水溶涂之。
即消痞。详该条。
指肾脏。肾藏人身元阴、元阳,亦即真水和真火,故称。参见肾条。
【介绍】:见黄序条。
【生卒】:九世纪【介绍】:唐代医家。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以医名于时,公元874~880年,曾任剑州(今四川境内)医学助教、药局奉御。他以古代有食医可治百病,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
病名。即膈消、上消。《兰室秘藏·消渴门》:“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于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参见上消、膈消条。
①系指耳。《灵枢·卫气》:“窗笼者,耳也。”②《甲乙经》:“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似指听宫穴。③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天窗,见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大黄、黄连各二钱,黄芩一钱。为粗末,以麻沸汤浸良久,去渣,分二次服。治狐惑,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喉蚀声哑,上唇生疮。本方组成与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木鳖子,详该条。
①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丁癸草之别名。②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鸡眼草之别名。③见《广西中药志》,为金线草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