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外科选要》卷六。即胎溻皮疮。详该条。
出《名医别录》。为络石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九龙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荠菜花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海论》。见血海条。
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本经多气少血。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着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参见手少阴心
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即妊娠耳鸣。详该条。
《奇效良方》卷二十二方。前胡、人参、官桂、茯苓(去皮)、柴胡、炒桔梗、黄芩(去黑心)、生地黄、旋覆花、炙甘草、玄参各一两,麦门冬(去心)、半夏(洗七次)、白术各一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炒)二两。为
黧黑,黑而不润泽。病者口唇周围出现黧黑,为脾气衰败,胃阴已竭之候,预后不良。《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逢源》作鼠穴。即承泣穴,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