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恶风

恶风

①证名。可由外感内伤引起。《伤寒明理论》卷一:“伤寒恶风,何以明之?《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风邪所中,于分肉不温而热矣,皮毛不充而缓矣。腠理失其肥,则疏而不密,开阖失其司,则泄而不固,是以恶风也。是恶风、恶寒二者均为表证。其恶风则比之恶寒为轻也。……恶风虽悉在表,而发散又自不同。若无汗而恶风者,则为伤寒,当发其汗。其汗出而恶风者,则为中风,当解其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尤当先解其外也。又有发汗多亡阳,与其风湿,皆有恶风之证。盖以发汗多,漏不止则亡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由是观之,恶风属乎卫者,可知矣。”《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参见恶寒条。②指病邪。《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③古病名。指厉气中人所致的疾患。《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猜你喜欢

  • 恶风

    ①证名。可由外感或内伤引起。《伤寒明理论》卷一:“伤寒恶风,何以明之?《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风邪所中,于

  • 蓄血

    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一作畜血。①指外感热病,邪热入里,与血相搏,而致瘀热蓄结于内的病证。《血证论》:“蓄血者,或伤寒传经之邪,或温疫时气之邪,传于血室之中,致周身之血,皆为邪所招致,而蓄聚

  • 诸葛草

    见《种子植物名称》。为芸香草之别名,详该条。

  • 风痨臌膈四大证治

    书名。不分卷。清·姜天叙撰。刊于1796年。本书重点论述中风、虚劳、水肿、臌胀、呕吐及噎膈反胃诸病症。并对霍乱、关格等杂病作了简略的介绍。解放后有排印本。

  • 三台花

    见《云南中草药》。为三对节之别名,详该条。

  • 推拿手法

    在推拿防治疾病过程中所施行的各种技巧动作。它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其中有的以按捏为主,如按法、压法、点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

  • 大水风

    病名。见《喉科秘诀》卷下。又名崩砂风。多由阳明火毒上攻牙齿所致。主要症见为牙缝疼痛,臭烂出血。治宜解毒、泻火、凉血。可选用清胃散、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参见崩砂风条。

  • 咳逆嗽

    病名。见《丹溪心法·咳嗽》。指咳呛气逆的痰嗽。治疗可用蛤粉、青黛、瓜蒌、贝母等。参见咳嗽、咳逆、痰嗽等条。

  • 产后脚痛

    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双脚痛不可忍者,乃下血虚也。下元清冷,寒邪入骨。治宜乌药顺气散加减(乌药、姜蚕、桔梗、枳壳、天麻、白芷、干姜、川芎、石南藤、陈皮、乳香、麻黄、甘草、桑寄生、葱头,加姜

  • 一串红

    见《草药手册》。为金线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