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药材>牛西西

牛西西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西西

药材名称牛西西

拼音Niú Xī Xī

来源蓼科酸模多种植物的统称。除皱酸模羊蹄齿果酸模外,尚有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乳突叶酸模R. chalepensis Mill. 和窄叶酸模R. stenophyllus Ledeb.均以入药。春、秋挖根,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味苦、酸,寒。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杀虫。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吐血,咯血,鼻衄,牙龈出血,尾、十二指肠出血,便血,紫癜,便秘,水肿;外用治疥癣,疮疖,脂溢性皮炎。

用法用量2~3钱;外用适量,捣汁涂敷患处。

备注(1)误服牛西西根过量,易引起腹泻、呕吐;误食大量茎、叶,则引起腹胀,流涎,胃肠炎,腹泻。解救:内服活性炭或鞣酸蛋白,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及对症治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牛西西

药材名称牛西西

拼音Niú Xī Xī

别名大黄、牛耳大黄(《陕西中草药》)。

出处江西《中草药学》

来源为蓼科植物巴天酸模。全年可采挖。生用(晒干或鲜用)或酒制后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粗壮,黄褐色。茎直立租壮,笆一或分枝,基生叶具长柄,长椭圆形,基部圆形或微心形,长15~30厘米,全缘或波状;茎生叶较小,长圆披针形,近无柄,托叶鞘膜质,管状。大型圆锥花序顶生与腋生;花多数,密生;花被片6,淡绿色,成2层,宿存,内层3片结果时增大,基部有瘤状突起:雄蕊6;子房1,花柱3,柱头细裂。瘦果卵状三棱形,长3毫米,褐色,包于花被内。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于低山、路旁,草地或沟边。分布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性味苦酸,寒。

①《甘肃中草药手册》:"苦酸,寒。"

②《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酸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通便,杀虫。治痢疾,肝炎,慢性肠炎,跌打损伤,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症,大便秘结,痈疮疥癣,脓泡疮,汤火伤。

①《甘肃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杀虫通便。治疥疮顽癣,大便秘结。"

②《陕西中草药》:"活血散瘀,止血,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治跌打损伤;内出血,紫癜症,汤火伤,腋庖疮,癣,阑尾炎,慢性肠炎,大便秘结。"

③《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止血。治崩漏,胃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痢疾,慢性肝炎,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醋磨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内出血,大便秘结:生金不换三至五钱。水煎服。

②治癣:金不换鲜根捣烂或用醋磨汁,涂搽患处。

③治汤火伤:金不换一两,猪毛一两(烧炭存性),冰片少许,共研细末.香油调敷。(选方出《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取牛西西切片晒干,每日15克,水煎分3次服;或磨粉制成片剂内服,连服2周至2月。治疗30例,总有效率达90%,其中以原发性者疗效较高。多数患者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在治疗前均在10万以下,治疗后有22例上升至10万以上。认为牛西西可能具有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对抗有害血小板生成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但亦有认为牛西西虽有明显的止血效果,但未见有血小板数量的上升。

②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

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溃疡病便血、肺及支气管咯血、泌尿道出血、鼻衄、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出血等,有效率在90%以上。所用剂型有煎剂、片剂、注射剂及粉剂。注射剂每支2毫升,含生药4克,每日肌注2~6次,每次2~4毫升。粉剂用牛西西粉及乌贼骨粉各半制成,供局部用。不论内服或注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临床认为牛西西既能止血,又有镇静作用;注射的疗效似优于内服。

③治疗银屑病(牛皮癣)

对116例患者全部采用以牛西西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有效率达70%。治法:100%牛西西注射液2~4毫升肌肉注射,每天1~2次,14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连续给2个疗程。同时给维生素丙、烟酰胺或镇静剂内服,外用4%硼酸软膏、白降汞水杨酸软膏、氮芥软膏等。治疗有效的病例多在注射后5~14天之间开始止痒,新疹出现减少,皮疹红斑炎症反应减退,浸润及鳞屑渐薄,面积缩小。同时发现,牛西西对寻常型的银屑病比其他各型的疗效为高;对点滴型的效果优于斑片型;对进行期的效果优于静止期;对初患者疗效高,对慢性反复发作者疗效低;在夏季治疗效果较好,但在冬季治疗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自然进程。牛西西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毒性反应,故认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锻屑病的新药。但治疗有效的病例仍存在复发问题,且其有效成分和疗效原理亦有待进一步阐明。

④治疗慢性气管炎

参见"牛耳大黄"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牛西西

药材名称牛西西

拼音Niú Xī Xī

别名羊蹄根、牛舌棵、野大救驾、牛耳大黄金不换、针刺酸模、土大黄酸模根、羊铁酸模、山大黄、牛虱子棵

出处出自江西《中草药学》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巴天酸模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mex patienti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生用(晒干或鲜用)或酒制后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粗壮,黄褐色。茎直立粗壮,单一或分枝。基生叶具长柄,长椭圆形,基部圆形或心形,长15-30cm,全缘或波状;茎生叶较小,长圆状披针形,近无柄,托叶鞘膜质,管状。大型圆锥状花序顶生与腋生;花两性,多数簇状轮生;花梗中部以下具关节;花被片6,淡绿色,成2层,宿存,内层3片结果时增大,基部有瘤状突起;雄蕊6;子房上位,花柱3,柱头细裂。瘦果卵状三棱形,长3mm,褐色,包于花被内。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谷、路旁、草地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圆条形或类圆锥形,有少数分枝,长达20cm,直径达5cm。根头部膨大,顶端有残存茎基,周围有棕黑色的鳞片状叶基纤维束与须根痕,其下有密集的横纹。表面棕灰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与点状突起的须根痕,及横向延长的皮孔样疤痕。质坚韧,难折断,折断面黄灰色,纤维性甚强。

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很横切面:木栓层薄。皮层散有单个或2-5个成束的纤维。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或单个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束呈半径向排列,外侧导管伴有发达的木纤维束。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长圆形或类球形,长3-32μm;少数含有少量草酸钙簇晶,直径30-68μm。根头部中心有髓。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少许,置玻片上,滴加氢氧化钠试液,即显红色。(检查蒽配化合物)(2)取本品粉末0.1g,加稀硫酸5ml,煮沸2min,趁热滤过。滤液置冷后,用乙醚萃取,乙醚液显黄色。分取乙醚液,加氨试液,振摇,氨液层显红色,乙醚层仍显黄色。(检查蒽醌化合物)(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甲醇提取液上清液作供试品溶液,另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作对照。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甲酸乙酯-甲酸-甲醇(3:1:1:4)展开,在紫外灯(365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除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荧光外,于大黄素甲醚荧光斑点下方,尚有一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巴天酸模根及根茎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大黄酚(chrysophanol)衍生物,总量1.67%,其中结合型0.79%,游离型0.88%。还含有尼泊尔羊蹄素(nePodin)和多量鞣质[1]。

药理作用1.本品有止血作用,可缩短兔的血凝时间,其作用比仙鹤草素、维生素K强。

2.煎剂每日15g口服,能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数目显着上升;并对各种出血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性味苦;酸;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消肿;通便;杀虫。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紫癜;痢疾;肝炎;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痈疮肿毒;疥癣;跌打损伤;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醋磨涂;或研末调敷;或煎汤洗。

注意虚寒者不宜用。

各家论述1.《甘肃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杀虫通便。治疥疮顽癣,大便秘结。

2.《陕西中草药》:活血散瘀,止血,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治跌打损伤,内出血,紫癜症,汤火伤,脓疤疮,癣,阑尾炎,慢性肠炎,大便秘结。

3.《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止血。治崩漏,胃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痢疾,慢性肝炎,痈肿疮疖。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密褶红菇

    药材名称密褶红菇拼音Mì Zhě Hónɡ Gū别名密褶黑红菇、小黑菇、密褶黑菇、火炭菇、猪嘴托、火炭菌来源药材基源:为红菇科真菌密褶红菇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ssula densifol

  • 莨菪根

    《中药大辞典》:莨菪根药材名称莨菪根拼音Lànɡ Dànɡ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茄科植物茛菪的根,秋季拔嫩全株,切下根部,洗净晒干。化学成分根中生物碱多于叶,除含天仙子胺和东莨

  • 乌头附子尖

    《中药大辞典》:乌头附子尖药材名称乌头附子尖拼音Wū Tóu Fù Zǐ Jiān别名川乌头尖(《养生必用方》),附子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川乌尖(《澹寮方》)。出处《纲目》

  • 荞麦七

    《中药大辞典》:荞麦七药材名称荞麦七拼音Qiáo Mài Qī别名白药子、石天荞(《陕西中草药》),红要子(《河南中草药手册》)。出处《陕西中药志》来源为蓼科植物翼蓼的块根。秋季采

  • 土千年健叶

    《中药大辞典》:土千年健叶药材名称土千年健叶拼音Tǔ Qiān Nián Jiàn Yè出处《滇南本草图说》来源杜鹃花科植物乌鸦果的叶。原形态详"土千年健&qu

  • 姜黄

    《中国药典》:姜黄药材名称姜黄拼音Jiānɡ Huánɡ英文名RHIZOMA CURCUMAE LONGAE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 土中闻

    药材名称土中闻拼音Tǔ Zhōnɡ Wén别名鸡脚参、象牙参、鸡脚玉兰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土中闻的根。秋季采挖。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有粗壮肉质的根茎,5~6

  • 山莴笋

    药材名称山莴笋拼音Shān Wō Sǔn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尼泊尔绿绒蒿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conopsis nepaulensis DC.[Papaver poniculatum

  • 肉桂叶

    药材名称肉桂叶拼音Ròu Guì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innamomum cassia Presl[Laurus cinnamomum Andr.;L.ca

  • 银叶树

    药材名称银叶树拼音Yín Yè Shù英文名Coastal Heritiera别名大白叶仔。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银叶树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ri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