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代号LR。《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本经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一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腘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挟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肺气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图78)。

图78

猜你喜欢

  • 五紧恶候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小儿惊风的重证。即咽喉紧、口唇紧、眼梢紧、手脚紧、阴囊紧,为经脉邪实,经气将竭的危象。

  • 点穴疗法

    即指针疗法。见该条。

  • 产育保庆集

    书名。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妇人产育保庆集》。1卷。原撰人不详,北宋李师圣获见此书。内容为产论21篇,有论无方。后经郭嵇中补入治疗方药,于1131年刊行。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

  • ①异常的、特殊的。如奇病、奇邪。《素问·玉版论要篇》:“奇恒者,言奇病也。”《灵枢·根结》:“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临证指南医案》:“倘如情志感触,轻则奇损带淋,重则髓枯蓐损。”②音基(jī)。单数

  • 肾生骨髓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由肾的精气所化生,能滋养骨骼;髓通于脑,脑为髓海,故骨、脑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取决于肾气的盛衰。《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 魏鉴

    【介绍】:清代医家。字明远。湖南潭阳(今属黔阳地区)人。长于儿科。撰《幼科汇诀直解》9卷,对于幼儿临症诊治,各种病证,包括外伤、疯狗咬伤、误吞异物等,皆有论述。所列治法中,列有初生病推拿法。

  • 论勇

    《灵枢经》篇名。本文论及勇敢与怯弱的性格,故名。首先论述人体的皮肤色泽不同,因而在每一季节中受病的情况也不同。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勇敢与怯弱的不同性格,与心肝胆等内脏功能盛衰有关。

  • 泪点

    即泪堂。详该条。

  • 医门初步

    见医学五则条。

  • 蛇舌

    病证名。见陆乐山《养生镜》。指舌头似蛇舌的伸缩不停。为心经受风热邪毒所致。其症可伴有呕酸水、吐顽痰等。宜用汤匙蘸香油刮肩井;针刺舌尖、中冲出血。并内服疏风清热,解毒活血之剂。